影响中国的100次事件


主编:张秀平 王晓明


 

61 钟相、杨么起义

洞庭湖畔的赞歌

  钟相、杨么起义是发生在南宋初洞庭湖地区的一次农民起义。
  北宋末,鼎州武陵(今湖南常德)人钟相在家乡利用宗教活动组织群众,凡加入他的组织──乡社的
农民要交一点钱粮,社内实行互相共济,因此都能“田蚕兴旺,生理丰富”。他宣称:“法分贵贱贫富,
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这代表了农民要求财富上平均、社会地位平等而提出的政治
主张,比北宋初王小波“均贫富”的思想又进了一步。钟相因此深受群众拥护,被称为“老爷”或“天
大圣”。周围的贫苦农民加入乡社的不计其数。二十余年,其影响扩大到洞庭湖周围各县。
  靖康二年(1127年)初,金人入侵,钟相组织民兵三百人,命长子钟子昂率领北上“勤王”。这支队
伍未与金兵接触,就被刚即位的宋高宗赵构命令遣返。钟相便以这支队伍为基础,筹划起义。金兵渡江
南犯,所过残破,官兵和溃兵到处烧杀抢劫,南宋统治者横征暴敛,“政烦赋重”,南方人民陷于水深
火热之中,在江西、福建、荆湖各路先后爆发了农民起义。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钟相在金人屠潭州
(今湖南长沙),孔彦舟匪军犯澧州(今湖南澧县)、鼎州危急之时,率众起义,保卫家乡。建国号楚,年
号为天载(一作天战),钟相称楚王,立长子钟子昂为太子,设立官属。起义军“焚官府、城市、寺观、
神庙及豪右之家,杀官吏,儒生、僧道、巫医、卜祝及有仇隙之人,”并占据地主的土地,归为己有。
  他们把杀官吏等称为“行法”,把平分这些人的财产称为“均平”,斥宋朝国法为“邪法”,对于
“执耒之夫”,和“渔樵之人”,则加以保护。凡是参加起义军的,一律免除赋税差科,不受官司法令
的束缚。这些主张和行动受到人民的热烈拥护,认为是“天理当然”。起义军攻占了鼎、澧、荆南(今湖
北江陵)、潭、峡(今湖北宜昌附近)、岳(今湖南岳阳)、辰(今湖南沅陵)等州的19县。
  农民起义军的革命行动和浩大声势,使地主豪绅十分恐惧,他们勾结孔彦舟匪军进驻鼎州,镇压农
民起义。孔彦舟屡遭失败之后,派奸细混入起义军作内应,于三月末偷袭攻破钟相营寨,钟相及子钟子
昂被俘遇害。
  钟相牺牲后,部众在杨么等领导下,仍继续坚持斗争。杨么在诸首领中最年轻,楚语称幼为么,故
称他为“么郎”或“杨么”,逐渐成为起义军共同拥护的领袖。
  杨么在洞庭湖周围建水寨、造战船,实行兵家相兼,“陆耕水战”的战略方针,使起义军得到迅速
发展。他们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则登舟作战。从武陵、龙阳到沅江县的沅水西侧建立水寨二三十所,尤
以上沚江(沅水支流,在今汉寿县内)的夏诚、刘衡二寨最为险要。他们充分利用河港交错的地形和自己
善于操舟的特长,采用水陆两栖的战术与官军周旋。绍兴元年(1131年)俘获南宋官军车船和工匠后,大
造车船。车船是大型战船,用脚踏动车轮,即可击水前进,其行如飞,四周装有打击敌船的拍竿。杨么
水军更加强大,水战中一直保持优势。1133年四月,起义军重建楚政权,立钟子仪为太子,称杨么为大
圣天王。这时起义军控制了北达公安,西及鼎、澧,东至岳阳,南抵长沙之界的广大地区。
  绍兴三年以来,南宋多次派遣军队前往镇压,都大败而归。是年冬,禁军将领王燮又率兵前往镇压。
他从上游的鼎州水陆并进,对沅水沿岸的起义军水寨发动攻击,并在下游埋伏大量水军,企图一举消灭
起义军。杨么早将上游主力及家属转移,使敌人扑空。杨么又发车船数只,偃旗息鼓,交横顺流而下。
埋伏在下游的崔增、吴全水军以为是起义军败下的空船,全队争先入湖,大小数百只舟船都被起义军的
车船撞沉,崔、吴二人也葬身湖底。一日之内,起义军歼灭南宋水军上万人。起义军还多次挫败南宋朝
廷“招安”的阴谋。
  绍兴五年春,宋高宗调岳飞前往镇压起义军,又派宰相张浚亲临督战。他们在湖区各要道屯驻重兵,
缩小包围圈,加紧经济封锁,并在夏季进兵,蹂践禾稼,造成起义地区严重的经济困难;同时大力开展
政治诱降活动。黄佐、杨钦首先叛变投敌,起义军内部分化瓦解,杨么力战不屈,被俘牺牲。
  杨么死后,黄诚、周伦等力屈投降,夏诚继续抵抗,小寨亦被攻破。澧州的起义军则在雷德进、雷
德通兄弟率领下,固守小寨,又坚持了一年多才最后失败。这次起义前后共持续六年半之久。它以洞庭
湖地区为根据地,坚持斗争,为后来的农民起义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62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蒙古的崛起,使中国历史写下了新的篇章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页。
  蒙古族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游牧民族。12世纪时,在蒙古高原上,散居着蒙古族的大大小小上百个部
落。他们有的以打猎为生,有的以放牧为生,也有的开始经营农业。后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氏族制
“没有主子,不分尊卑好坏和上下”的情况改变了,形成阶级对立的社会。
  当时,金朝对蒙古族野蛮地统治着。金世宗每三年派兵向北大杀一阵,给蒙古人民造成深重灾难。
蒙古族的统一和安定成为客观要求。
  成吉思汗,原名钦木真,是蒙古部落集团内孛儿只斤部的贵族,生于1162年。他从小习武,成年时
已是一个能征善战的贵族青年了。他率众打败前来侵袭的部落,壮大了自己的势力,不少蒙古贵族投奔
他。铁木真被推戴为“合罕”。他先是争取到札答刺部首领札木合和克烈部首领王罕的支持,打败了塔
塔儿、蔑儿乞等部;又与王罕合兵击败札木合。接着,他与王罕决裂,在1203年攻灭了克烈部。1204年
征服了乃蛮部。1206年,蒙古各部实现了统一,在东起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南至大沙漠,北达贝加
尔湖的广大地区,建立起蒙古历史上第一个军事奴隶制国家,铁木真被各部落首领推举为全蒙古大汗,
尊称“成吉思汗”(“成吉思”是“强大”的意思)。
  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国家。他把护卫军扩充到一万人,成为一支主力部队。他实行领户分封制度,
把居民按十户、百户、千户和万户划分,按等级赐给开国功臣,分别做万户那颜、千户那颜、百户那颜、
十户那颜。形成行政与军事合一的统治机构。他成立了司法部门,颁行了法典“大札撒”,即《蒙古习
惯法》。他又命令,留居乃蛮部的维吾尔人塔塔统阿,用维吾尔字母拼成蒙古国书,从此蒙古有了通行
的文字。蒙古国家制度也完善起来。
  13世纪的蒙古贵族,发动了连续不断的征服战争。在欧亚大陆先后形成四大汗国,就是金帐汗国、
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儿汗国。
  在中国境内,成吉思汗在1205至1209年,发动三次对西夏的进攻,扫除了对金朝作战的牵制力量。
  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亲率大军向金朝进攻。他的骑兵从紫荆关、居庸关两路突进华北地区,会师
于中部(北京)城外。前军伸入黄河北岸,一路焚掠九十余城。1214年,金朝统治者以献金帛、童男童女
和马匹为条件,向蒙古贵族求和。蒙古军队退出居庸关。
  第二年,成吉思汗以金朝首都由燕京迁到汴京(开封)是缺乏和议诚意为借口,又发兵南下,蒙古军
队很快攻占中都和华北其他地区。
  1218年至1223年间,进行了第一次西征,占领了中亚细亚和南俄罗斯草原,建立了一个以和林(今蒙
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西南)为中心,横跨欧、亚的大汗国。
  1227年,成吉思汗在灭西夏政权前夕,病死于宁夏六盘山下的清水县行宫。
  公元1229年,成吉思汗的三子窝阔台即汗位。他率蒙古军队从南宋的统治区内通过,绕过金朝的军
事重镇潼关,一举攻占了汴京。1234年,南宋和蒙古联军攻破蔡州,金朝灭亡。蒙古贵族占领了黄河流
域,金灭亡后,蒙宋战争揭开了序幕。1251年,窝阔台汗死,他的侄子蒙哥继承汗位。后来,蒙哥汗在
钓鱼城战役中流矢而死。1260年,忽必烈取得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9年,南宋灭亡。
忽必烈统治了中国,史称元世祖。
  成吉思汗所领导的统一蒙古各部的战争,结束了草原上长期分裂混战的局面,使复杂、众多的部落
联合成统一的蒙古民族。他建立了蒙古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规定了它的一套制度。这些,对于蒙
古民族的发展,蒙古社会经济的进步,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金朝的战争,也具有反抗民族压迫的正
义性质。成吉思汗是蒙古族的民族英雄,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有贡献的著名帝王。

 

63 红巾军起义

一块红色的头巾,竟能挑动天下人造反

  红巾军起义是爆发于元末的一次农民战争。
  元朝后期,以蒙古贵族为主的统治阶级,对各族特别是汉族人民的掠夺和奴役十分残酷。他们疯狂
地兼并土地,把广阔的良田变为牧场,如大臣伯彦得赏赐土地就达两万顷。大地主“广占土地,驱役佃
户”,农民失去土地沦为奴婢。官府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全国税额比元初增加二十倍。
  元朝统治者挥霍无度,到处搜罗民间美女,天天供佛炼丹。政府财政入不敷出,滥发货币,祸国殃
民。加上黄河连年失修,多次决口,真是民不聊生,出现了“饿死已满路,生者与鬼邻”的悲惨局面。
反抗的烈火在人民心中燃起。社会上流传着“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的歌谣。
  在这种情况下,刘福通遂利用白莲教和弥勒教暗暗串通穷人。1351年,元朝政府强征农民十五万人
挖黄河河道。监督挖河的官吏乘机克扣河工“食钱”。河工挨饿受冻,群情激愤。
  刘福通派了几百名教徒作民伕,在工地活动,传布“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歌谣,暗中
凿了个一只眼睛的石头人埋在工地。民工挖出后,反抗的烈火顿时燃起。
  刘福通是颍州(今安徽阜阳)人。他与白莲教另一首领,河北永年人韩山童,一直在北方地区秘密传
教,宣传“明王出世”、“弥勒佛下生”,以吸引群众。石人挖出,时机成熟。在韩山童、刘福通领导
下,三千人在颍州颍上县白鹿庄准备起义,因事前泄密,遭到敌人包围,韩山童牺牲。刘福通突围后,
把起义群众组织起来。起义者以红巾裹头,一鼓作气占领颍(今安徽阜阳)、罗山(今河南罗山县)、上蔡
(今河南上蔡县)、真阳(今河南正阳县)、确山(今河南确山县)等地。
  “众至十余万,元兵不能御。”当时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首诗:
  “天遣魔军杀不平,不平人杀不平人;不平人杀不平者,杀尽不平方太平。”反映了元朝统治下的
阶级对立和民族压迫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被压迫的广大农民的政治理想。因起义军头裹红巾,故称“红
巾军”,又因其烧香聚众,亦称“香军”。红巾军所到之处,开仓散米,赈济贫农,深得人民拥护。群
众纷纷加入红巾军,队伍迅速扩大到几十万人。在红巾军的影响下,全国各地农民纷起响应。人数较多
的有蕲水(今湖北浠水)的徐寿辉部、萧县(今安徽萧县西北)的芝麻李部、南阳的布王三部、荆樊的孟海
马部、濠州(今安徽风阳东)的郭子兴部等。
  为推翻元朝的反动统治,起义军提出以“明”斗“暗”(“明”指起义军;“暗”指元朝统治)的口
号,鼓舞群众向封建官府作斗争。1355年刘福通率军攻下亳州(今安徽亳县),立韩林儿为“小明王”,
国号“大宋”,年号“龙凤”,建立了农民革命政权。
  1357年,刘福通分兵三路北伐。东路,由毛贵率领,经山东、河北攻入大都;中路,由关先生、破
头潘等率领,攻向山西、河北一带,经大同直捣元上都(今内蒙古多伦西北),放火烧毁“富夸塞北”的
蒙古皇宫,继续转战辽东各地;西路,由大刀敖、白不信、李喜喜率领,直趋关中,攻下兴元(今陕西南
郑县)、凤翔(今陕西凤翔县),转战四川、甘肃、宁夏各地。农民军节节胜利,出现“官府四散躲”“红
军府上坐”的大好形势。
  三路大军转战各地的同时,刘福通率部于1358年五月又攻克汴梁,定为国都。在红巾军沉重的打击
下,元王朝危在旦夕。这时,红巾军的势力已“东逾齐鲁,西出函秦,南过闽广,北抵幽燕”,达到了
极盛时期。
  元朝统治者如热锅里的蚂蚁,惊慌失措,先派遣的回军、汉军溃败后,又派御史大夫也先帖木耳带
兵镇压,结果又大败而归,军资兵器几乎丢光。元朝统治者搜罗一切反动力量,孤注一掷,从各处向红
巾军扑来。
  红巾军英勇抗击官兵和地主武装的进逼。由于兵力分散,三路大军流动作战,没有巩固的根据地,
又缺乏周密的作战计划,往往使所占之地得而复失。正当红巾军与元朝军队进行殊死斗争的关键时刻,
义军领袖刘福通遇难,中原地区红巾军被地主武装镇压下去。1363年,红巾军建立的韩宋政权结束了。
而在南方,朱元璋的起义军发展迅速。朱元璋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原是郭子兴红巾军部左副元帅,后
独树旗帜,背叛农民军,成为地主阶级的代理人。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元洪武,国号大
明。元王朝在各地农民军打击下终于灭亡了。
  元末红巾军虽然失败了,但农民军坚持斗争13年,历经“大小数百战”,波及大半个中国,对瓦解
和推翻元朝的统治起了决定性作用。

 

64 张居正改革

“一条鞭法”,把似乎停滞了的历史狠狠抽了一鞭子

  张居正改革是明朝中期政治家张居正为挽救明王朝而进行的一系列改革。
  明朝中叶,贵族大地主兼并土地的情况相当严重。在江南,有的大地主占田七万顷。在朝廷,大学
士徐阶一家就占田二十四万亩。全国纳税的土地,约有一半为大地主所隐占,拒不缴税,严重地影响了
国家收入。贵族大地主疯狂地掠夺土地,封建剥削的进一步加剧,激起了社会矛盾的尖锐化,接二连三
地发生了邓茂七、刘通、蓝廷瑞以及刘六、刘七等农民起义。明王朝处于危机四伏的境地。
  怎样才能将封建统治维持下去呢?地主阶级一些当权人物认为,必须改革政治,寻求一条自救的道
路。在这样的形势下,张居正的改革措施得到了推行。
  张居正(1525—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
  在明神宗万历年间,连续10年担任内阁首辅(宰相)。他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
  在内政方面,他首先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张居正创制了“考成法”,严格考察各级官吏贯
彻朝廷诏旨情况,要求定期向内阁报告地方政事,提高内阁实权,罢免因循守旧、反对变革的顽固派官
吏,选用并提拔支持变法的新生力量,为推行新法做了组织准备。并且整顿了邮传和铨政,他的为政方
针是:“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和“强公室,杜私门。”
  在经济方面,张居正的成绩最为突出。他曾任用著名水利学家潘季驯督修黄河,使黄河不再南流入
淮,于是“田庐皆尽已出,数十年弃地转为耕桑”,而漕河也可直达北京。
  “一条鞭法”则是张居正在经济改革方面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史上的重大变革。
  明朝初年的赋税制度十分繁杂。当时的赋税以粮为主,银绢为辅,分夏秋两季征收。此外,还规定
农民要服各种徭役,并交纳特殊的土贡等等。“一条鞭法”的内容是:“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
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就是把各州县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
按亩折算缴纳,大大简化了征收手续,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实行这种办法,使没有土地的农民可
以解除劳役负担,有田的农民能够用较多的时间耕种土地,对于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作用。同时,把
徭役改为征收银两,农民获得了较大的人身自由,比较容易离开土地,这就给城市手工业提供了更多的
劳动力来源。没有土地的工商业者可以不纳丁银,这对工商业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一条鞭法”的推行,使明政府的岁入有了显著的增加,财政经济状况也有不少改善。国库储备的
粮食多达一千三百多万石,可供五六年食用,比起嘉靖年间国库存粮不够一年用的情况,是一个很大的
进步。
  张居正在军事上也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他派戚继光守蓟门,李志梁镇辽东,又在东起山海关,西
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了“敌台”三千余座。他还与鞑靼俺达汗之间进行茶马市贸易,采取和平政策。
从此,北方的边防更加巩固,在二三十年中,明朝和鞑靼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
  经过上述改革,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基本上实现了“法之必行”、“言之必效”,国
家的经济状况有了改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在国防上增强了反侵略的能力。当然,张居正倡导改革的
目的并不是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而是为了巩固明朝的封建统治。因而,他的变法不可能触动地主阶级
的根本利益,只能作一些修修补补的改良,挽救不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总趋势。尽管如此,张居
正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官僚地主的既得利益。
  1582年六月,张居正病死,一些改革的反对派重新麋集,疯狂地进行反攻倒算。他们攻击张居正改
革“务为烦碎”,清丈土地是“增税害民”,实行“一条鞭法”是乱了“祖制”。他们下令撤销了张居
正死时特加的官爵和封号,进而查抄家产。
  张居正的长子被逼自杀,其他家属也惨遭迫害。代表大地主、大贵族势力的封建顽固派又掌了权,
劳动群众生活更为痛苦。

 

65 郑和下西洋

人类征服海洋的空前壮举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航海家郑和出使“西洋”(今印支半岛、马来半岛、印尼、婆罗洲等地)的壮举。
  中国的造船业和海上航行,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唐代,许多外国商人从海道来中国经商,大都搭乘
比较安全的中国海船。到宋代,中国的航海人员开始把罗盘针使用到航海上,这就给远洋航行创造了良
好的条件。13世纪初,中国已使用十樯十帆的大海船。明朝初年,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国内得到相对
的安定,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为了发展对外关系,扩大贸易往来,明政府先后七次派
郑和统帅巨大的船队到“西洋”各国,在中外关系史上写下了壮丽的篇章。
  郑和本姓马,云南昆阳(今云南晋宁)人,回族,自幼入宫,改姓郑,为宫内太监。因为他既有能力,
又是回教徒,所以被明成祖选中,负责远航。从1405年到1433年,他率船队七次出海,进行大规模的远
洋航行,总共到过南洋、印度洋的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南到爪哇,西北到波斯湾和红海,最西到非
洲东海岸,是历史上的空前壮举,可谓世界航海家的先导。
  1405年六月,郑和率领由六十二艘大海船两万九千余人组成的远洋舰队,由苏州刘家河出发,第一
次出使南洋。最大的船,长一百多米,宽几十米,可容纳一千人,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当时使用的
罗盘针分许多方位,划分若干度数,按照一定的方向和度数航行,就可以测出航行的远近。这种罗盘针
夜间还兼看星辰,能观星定向,充分显示了中国造船业和航海业的先进技术和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此
次航行于1407年九月满载而归。之后,又分别于1407年九月至1409年七月、1409年十月至1411年七月、
1413年至1415年、1417年五月至1419年八月、1421年正月至1422年八月、1430年六月至1433年七月率船
队远航,扩大了中国的声威,加强了中国同各国的贸易往来。
  郑和船队,给所经过的国家带去大量中国瓷器、铜器、铁器、金银和各种精美丝绸、罗纱、锦绮、
纻丝等丝织品,同时也换回了亚非各国的许多特产,如胡椒、象牙、宝石、染料、药材、硫黄,香料、
椰子以及长颈鹿、狮子、驼鸟、金钱豹等稀贵动物。广泛地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交流。
  郑和船队每到一地,都以友好的态度,交流所带货物,从事平等贸易。同时还了解当地风俗习惯,
尊重当地人民。如在古里,依照当地习惯,交易时在众人面前拍掌为定,“或贵或贱,再不悔改。”给
那里人民留下良好的印象。第三次出使到斯里兰卡时,还把大批金银供器、彩妆、织锦宝幡等,施舍给
岛上的寺院,并建立石碑留念。所到之处,受到各国人民欢迎。如婆罗洲人民,“凡见中国人去其国,
甚为爱敬,有醉者,则扶归家寝宿,以礼待之,如故旧。”直到今天,索马里、坦桑尼亚等国,还把当
地出土的明代瓷器,作为同中国人民传统友谊的象征。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如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有地
名叫三宝垄、三宝庙;泰国有三宝庙和三宝塔(因郑和叫三宝太监而得名),印度的古里和柯枝都建有纪
念碑。
  这些都是中国与亚非国家友好关系的历史见证。
  在郑和航海的过程中,每经过一处地方,都作了精密的航行记录,这就是有名的《郑和航海图》。
在这部地图中,关于航行的方向、航程的远近、停泊的处所,以及暗礁险滩,都有详细的记载。此外,
在航行过程中,还积累了对于海上风向、气候和潮汐等自然变化的知识。从郑和船队往返的日期中可以
看出,他们利用季候风进行海上航行。每次出洋,总是在冬季或初春时刻,因为这时风向大都是从大陆
向海洋方向吹去;而归国则是在夏季或初秋,因为这时风向大都是从海上吹向大陆。这说明中国人民在
那时就已经掌握了航海方面的一些自然规律。
  随同郑和出使的马欢、费信、巩珍等人,都各自把海外见闻整理成著作。马欢著《瀛涯胜览》,费
信著《星搓胜览》,巩珍著《西洋番国志》,记载了所到各国的情况,增进了中国人民对亚非许多国家
人民的生活、风俗习惯以及生产等各方面的了解,丰富了中国人民的世界知识。
  郑和下“西洋”之后,所经诸国都纷纷派遣使节前来中国修好通商。像渤泥(加里曼丹)、菲律宾、
马来亚等国的国王还亲自到中国来进行友好访问,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郑和下西洋,前后历经三十年,其时间之早,规模之大,都是后来的哥伦布、麦哲伦所不能相比。
它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八十七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一百一十六年。郑和下西洋后,大大加强了
中国与南洋的联系,航路畅通,贸易发展,在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

 

66 戚继光抗倭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斗争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很早以来,两国人民就友好交往,但在明朝时候,由于日本国内形势的变化,
酿成了倭寇侵扰中国沿海地区的倭患,和以戚继光为首的中国军民抗击倭寇的斗争。
  倭寇之患从明初以来就一直存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日本正处于封建割据的南北朝时代。早
在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打进京都的足利尊氏废黜了后醍醐天皇,另立天皇,自任征夷大将军,设
幕府于京都。后醍醐天皇南逃吉野,建立朝廷,史称南朝,在京都的朝廷被称为北朝。后醍醐天皇为了
恢复王权,推翻幕府,派他的儿子在九州设征西府。除了南、北两朝廷外,还有许多割据势力──守护
大名,他们掠夺财富,除互相争战之外,还常常支持和勾结海盗商人骚扰和掳掠中国沿海地区,形成了
元末明初的倭患。
  朱元璋即位后,连续派使者到日本,以恢复两国关系,更重要的是为了消弥倭患。但由于日本处于
分裂对抗状态,几次派使都毫无结果,倭寇侵扰日渐繁复。北起山东,南到福建,到处受到劫掠。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北朝统一日本。南朝的武士、失意政客和浪人失去了依托,于是,流落海
上,盘踞海岛,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力量,不时侵扰中国沿海,造成洪武末年日渐炽盛的倭患。
  统一日本的足利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也想肃清南朝的残余势力,打击海上盗贼,同时也想发
展与明朝的贸易,获取丰厚的利益。于是,两国恢复了关系。明成祖时,双方建立了勘合贸易关系,明
朝给予足利幕府贸易凭证,即勘合,日本方面凭勘合来中国进贡,进行贸易。明朝发展与日本的关系,
主要是为了消除倭寇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侵扰,足利幕府也积极剿捕倭寇。在足利义满死后,其子足利义
持改变政策,双方勘合贸易中断,日本也不再剿捕倭寇,足利义满时期稍有收敛的倭寇劫掠又在中国沿
海一带蔓延开来。
  其后,在足利义教时期,中日勘合贸易又得以恢复。成化三年,即日本应仁元年(1467年),日本进
入了战国时代,足利幕府衰弱,勘合贸易制度遭到破坏,一些守护大名为了争得与明朝贸易的权力,抢
夺勘合,没有贸易勘合的大名便进行海盗活动,明嘉靖中叶以后,中日勘合贸易完全断绝,倭寇侵扰日
益严重。
  明初,由于国家强盛,重视海防设置,因此倭寇未能酿成大患。正统以后,随着明朝政治腐败,海
防松驰,倭寇气焰便日益嚣张。正统四年(1439年),倭寇侵扰浙江台州的桃渚村,杀人放火,掘坟挖墓,
甚至把婴儿束在竿上,用开水浇,看着婴心啼哭,拍手笑乐。倭寇的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痛苦和灾
难。
  至嘉靖时期,随着东南沿海一带商品经济的发展,官僚豪富下海经商的人日益增多,他们之中的一
些人如汪直、徐海等与倭寇勾结,组成武装劫夺集团。一些明朝官僚也与这些寇盗建立了联系。嘉靖二
十七年(1548年),明朝派朱绔巡抚浙江,兼提督福建军务,朱绔到任后,封锁海面,击杀了通倭的李光
头等九十六人。朱绔的海禁触犯了通倭的官僚、豪富的利益,他们指使在朝的官僚攻击朱绔擅杀,结果
朱绔被迫自杀。从此,罢巡视大臣不设,朝中朝外,不敢再提海禁之事。倭寇更加猖獗起来。
  东南沿海人民在抗倭斗争中起了重大作用。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入侵南汇县,闵电等募集
千人抗击。同年倭寇进犯松江,营州商人孙镗捐资助军饷,还派人回家乡动员子侄前来参加抗倭斗争。
当时有“吴中倚镗若长城”的说法。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由苗、汉、壮、瑶等族人民组成的抗倭军
队,在明朝爱国将领的领导下,于王江泾(嘉兴北)大破倭寇,斩敌两千人,这是嘉靖年间抗倭斗争中的
一次巨大胜利,被称为“自有倭患以来,此为战功第一”。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寇进犯定海,城
中居民誓死抵抗,倭寇转攻长乐,城墙崩坏几十米,居民数千人列栅拒战,拼死防守。同年,倭寇袭击
扬州,各地来扬州经商的商人数百人参加守城作战,郜姓商人射死倭寇首领,扬州城得以保全。
  抗倭斗争中涌现出了戚继光为代表的爱国将领,他们依靠人民的力量,在抗倭斗争中屡建战功,终
于取得了抗倭斗争的胜利。
  戚继光(1528-1587年),字元敬,山东牟平人。嘉靖中,任都指挥佥事,在山东备倭。他曾用“封
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表达自己消除倭患的决心和志向。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继光从山
东调到浙江抗倭,他看到卫所官军毫无作战能力,而人民却英勇抗战,于是召募义乌等地的农民和矿工
三千人加以训练,组成戚家军。戚家军纪律严明,战斗力旺盛。戚继光注意到倭寇的倭刀、长枪、重矢
等武器的特点,创造了新的阵法鸳鸯阵,使长短兵器相互配合,大大提高了战斗力,在抗倭战斗中,屡
建奇功,戚家军名闻天下。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几千人袭击浙江台州、桃渚、圻头等地,戚继光率部队在人民群众的配
合支持下,先后九战九捷,歼灭大量倭寇,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卢镗、牛天锡也在宁波、温州大败倭
寇。浙东的倭寇被全部扫除。
  第二年,倭寇大举进犯福建,从温州来的倭寇与福宁、连江的倭寇一起攻陷寿宁、政和、宁德,自
广东南澳来的倭寇与福清、长乐等地的倭寇攻陷玄钟所,并延及龙延、松溪、大田、古田、莆田。倭寇
在距宁德五公里的横屿,凭险固守,官军与倭寇相持一年多。新来的倭寇又在牛田,兴化筑营固守,互
为声援,使福建频频告急。戚继光又率军进入福建剿寇。戚继光攻下横屿,斩首两千六百。又乘胜攻下
牛田,捣毁倭寇巢穴。
  倭寇逃向兴化,戚继光乘胜追击,连夜作战,连克六十营,斩首无数。戚家军进入兴化城,受到了
人民的热烈欢迎。戚继光回师福清,又歼灭登陆倭寇二百人。同时明朝将领刘灦(音xiǎn)也屡败倭寇,
盘踞在福建境内的倭寇几乎被全部消灭。
  戚继光返回浙江后,大量倭寇又进扰福建,并包围兴化城。明朝命俞大猷为福建总兵官,戚继光为
副。倭寇攻占了兴化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戚家军再次进入福建。明朝军队在平海与倭寇战斗,
戚继光率军队率先登城,俞大猷、刘灦相继,杀敌二千二百人,并救出被掠人口三千人。戚继光因战功
而升为总兵官。
  第二年,倭寇又纠集余党万余,围攻仙游,戚继光先将其击败于城下,继而又追击余寇,歼灭大量
倭寇。其后戚继光又在福宁大败倭寇,并与俞大猷一起最后扫清了福建境内的倭寇。
  俞大猷也是一位抗倭英雄。在福建境内的倭寇被平定后,广东倭患严重。广东的倭寇主要是由俞大
猷平定的。他在任广东总兵前,就招收过漳州农民武装六千人,到广东之后,先后调汀、漳等地军队一
万四千人到广东,其主要部分就是他在福建招收的那支队伍,到广东后,俞大猷又招募和组织农民武装
力量,在抗击倭寇的战斗中获得很大成功。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在海丰附近的战斗中,农民武装花
腰蜂等英勇杀敌,取得了胜利。俞大猷领导广东军民歼灭了广东境内的倭寇。至此,东南沿海的倭患被
最后平定,这是爱国军民共同奋战的结果。戚继光是抗倭斗争中涌现出来的民族英雄。

 

67 郑成功收复台湾

这是17世纪震撼全球的壮举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发生在清代的一件震撼全球的壮举。
  台湾是中国第一大岛屿。岛上物产丰富,土地肥沃。自古以来,中国劳动人民就在岛上生活。他们
用勤劳的双手开发和建设这美丽的宝岛。到了三国时,吴国曾派人到达台湾。
  以后,又有很多汉人迁入,和当地人民一道开发台湾。宋、元时,都曾在台湾建立行政机构。1624
年,荷兰殖民民主义者侵入台湾,对岛上居民进行残酷的掠夺和野蛮的殖民统治,激起中国人民的无比
愤怒。郑成功收复台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
  郑成功,初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出生在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那一年。他在少年时代,亲眼
看到荷兰侵略者对沿海人民进行掠夺和烧杀,对侵略者十分憎恨。
  164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推翻了明朝统治。满族统治者和汉族地主官僚相勾结,篡夺了农民起义
胜利成果,建立清朝政权。1646年,清军占领福建。这时,郑成功组织福建、广东的群众在南澳起义,
进行了长期的抗清斗争。
  1659年,郑成功从返回大陆的爱国通事何廷斌那里,了解到荷兰殖民者在台湾的苛政和暴行,便决
心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祖国的神圣领土。
  1661年四月二十一日,郑成功亲自率领将士二万五千人,分乘战船三百五十多艘,由金门出发,攻
入澎湖。四月三十日黎明,在台南的鹿耳门登陆。鹿耳门地势十分险要,外围有几十里的浅沙滩。荷兰
殖民者在这里沿水边设置许多炮台。郑成功不顾地形险峻和敌人的严密防守,亲率船队迂回前进,直趋
台湾北港。他的队伍在距赤嵌城北约五公里地方,迅速登陆。台湾人民争先恐后前来迎接,提水担饭,
协助运输。郑成功部队在台湾人民大力支持下,士气更为高涨。荷兰海军司令官彼特尔倚仗着精良的火
器负隅顽抗,妄想阻止郑成功的部队。郑成功部队冒着敌人炮火勇猛直前,打得荷兰殖民者弃械而逃。
  郑成功登陆后,立即通令荷兰侵略军投降。但荷兰殖民者表示愿意献出十万两银子犒赏郑成功的军
队,请求退兵。
  面对这种卑鄙的收买引诱,郑成功严辞拒绝。接着,郑成功连续打败敌人多次反扑。五月初攻下赤
嵌城,迅速控制台湾全境,迫使荷兰殖民者退守热兰遮城。
  但是,龟缩在热兰遮城的荷兰侵台总督科业特,倚仗粮草充足,妄想固守该城,等待海外援助。荷
兰舰队也屡次从海上进行反扑。郑成功率领英勇的水师,在台湾人民的密切配合下,同荷兰侵略军展开
激烈的海战。荷兰舰队在浅水外行动笨拙,而郑成功的小型战船却转动灵活。郑成功军队在海战中,给
荷兰侵略军以毁灭性的打击。1662年2月,荷兰殖民者被迫在投降书上签字。荷兰在台湾的所谓“总督”
科业特和他的残兵败将狼狈地从台湾撤走。被荷兰殖民者侵占了三十八年的台湾,终于又回到了祖国的
怀抱。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将侵略者修筑的赤嵌城改名为安平城,赤嵌楼改名为承天府,并建立了同祖国
大陆一样的郡县制度,建立行政机构;招徕大陆移民。为了发展农业生产,郑成功实行了“屯田法”。
士兵一面生产,一面练兵。几年后,做到了“野无旷土,军有余粮”。当时,台湾的高山族人民,在荷
兰殖民者奴役下,生活十分贫困,生产极端落后。郑成功在那里推广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将大陆上
汉族地区的先进生产方法介绍给台湾人民。从此,高山族也同大陆一样,使用牛耕和铁犁种田。还铸造
了“永历通宝”钱币,促进了台湾社会的经济发展,稳定了市场,安定了人民生活。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不久便病逝了。他的子孙统治台湾20多年。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在那儿设
立了台湾府,加强了那里的边防。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壮举将永垂史册,而他作为一个民族英雄,也将
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68 明末农民起义

这次起义,掀起了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最高潮

  明末农民起义是爆发于明末的一场农民战争。
  明末农民起义首先爆发于陕北。这儿土地贫瘠,生产落后,赋税和徭役严重,加之连年发生灾荒,
终于引起农民起义的爆发。
  1627年,陕北白水县农民王二率领数百农民杀死知县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陕北巡抚得报后,因怕受到朝廷怪罪,充耳不闻,起义队伍乘机迅速扩大。1628年,王嘉胤、王大
梁、高迎祥和王左卦等纷纷起兵响应。李自成、张献忠约在1630年前后也加入了起义军的队伍。
  李自成,1606年出生在陕西米脂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当时正是明朝末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天灾人祸不断发生。
  连续多年闹灾荒,土地都被皇亲贵族、地主豪绅霸占了。千百万农民身上无衣,口中无食,受着统
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李自成从小就因欠债被迫给姓艾的地主牧羊。二十一岁那年,他打伤地主,
逃到银川当一名驿卒。当时,全国到处都有农民起义爆发。1630年,张献忠在陕西米脂十八寨起义,自
称“八大王”。李自成也杀死贪官造了反,在他舅舅高迎祥领导的起义军中当“闯将”。1635年,明朝
派洪承畴出陕西,朱大典出山东,两面夹攻起义军。斗争的实践教育了起义军,他们深深感到,只有联
合作战才有力量。1635年,各路起义军会师于河南荥阳,共十三家,七十二营,在一起共商对敌之策。
  杰出的农民军领袖李自成提出联合作战、分兵出击的方案,受到大家的支持。
  高迎祥是明末农民战争早期的一位杰出领袖。1636年,他不幸被俘,英勇就义。起义军把“闯王”
这个英雄称号推让给屡建战功、声望很高的李自成。从此,李自成作了“闯王”。李自成领导着起义军
继续和明朝作战,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农民革命领袖。
  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英勇善战,南征北讨,声威大震,使腐朽的明统治阶级闻风丧胆。他们每到
一处,都是砸官府,开粮仓,对官僚、地主坚决镇压,把粮食和财物分给劳动人民。他常向群众宣传:
“我们杀掉欺压穷人的贵族地主,就是要解除你们的心头之恨。”因此,李自成很受群众欢迎。当时在
民间广泛流传这样的歌谣:“盼闯王,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
活,早早开门迎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闯王”领导的起义军,经历了艰难曲折过程。1637年,李自成起义中了敌人埋伏,队伍被打散。
李自成、刘宗敏等十几个人被迫隐伏在商洛山中。但他并不灰心,同将士们白天耕田练武,晚上读书思
考,吸取历史上各次农民起义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研究斗争策略,总结自己的斗争经验。
  1639年,他率众出山,又受挫折,被困于巴西鱼腹山中。后来,李自成只率五十骑人马突围,闯入
河南。这时,河南大旱,斛谷万钱,饥民争相参加起义军者数万人,一个更大的革命高潮出现了。起义
军获得迅速发展,人数达到50万以上。
  1641年,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粮”的革命纲领。均田就是把土地分给农民;免粮就是取消封建的
赋税剥削,把农民从封建压迫下解放出来。
  李自成还特别注意农民军的自身纪律约束。他规定:战士不准收藏白金;缴获物品归公;行军不住
民房,自带帐篷宿营;损坏庄稼,严厉处罚;“公平交易”,“平买平卖”,不滥杀人,不奸淫妇女。
他提出:“杀一人如杀我父,淫一妇如淫我母”的口号。
  李自成本人作风民主,上下平等,大的决策都和部下讨论决定。平日生活简朴,粗茶淡饭,食无兼
味,每天早晨只喝小米粥,与战士同甘苦,始终保持劳动人民本色。这些正符合被剥削、被压迫劳苦大
众的愿望,对部下是极大的鼓舞。
  1643年,李自成在人民的拥护下做了“新顺王”,在襄阳正式建立了革命政权。改襄阳为襄京。这
年10月,攻下西北陕、甘、宁地区为根据地。第二年春天,革命政权中心迁到西安,“闯王”改称“大
顺王”,年号“永昌”,还颁布新历书,铸造“永昌”钱币,平抑物价,招抚流亡,镇压地主豪绅,废
除“八股文”,选拔官员接管地方政权。这时,李自成的起义军已经是雄兵百万了,开始向明王朝发动
了总攻击。
  起义军取得节节胜利,消灭了大量的明朝官军,迅速攻下太原、大同、宣化、居庸关、昌平。1644
年3月17日,起义军包围了明朝统治集团的老巢──北京。19日,李自成军队胜利地开进了北京。那些骑
在人民头上的地主老爷,都失去了往日的威风,一个个狼狈逃窜。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今景山)的一棵
树下。统治中国276年之久的明王朝,终于被李自成领导的伟大农民革命推翻了。
  农民军进了北京城,内部发生很大变化。许多将领犯了严重错误。有的将领被胜利冲昏头脑,产生
骄傲自满、麻痹轻敌的思想,忽视了地主阶级猖狂反扑的危险。有的进城后开始蜕化,不能抵制金钱酒
色的侵蚀,逐渐消失原来的革命意志。也有些士兵,以为革命已到尽头,盼望回家务农。特别是混进革
命队伍的地主阶级分子牛金星乘机破坏,胜利果实被满族贵族和汉族地主官僚篡夺了。1644年5月,原明
朝三海关守将吴三桂,引清兵占领北京。李自成退出北京,继续在河南、山西、陕西一带战斗。1645年
4 月,李自成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地方察看地形,遭地主武装袭击壮烈牺牲,年仅三十九岁。以后农民
军又继续战斗了十几年。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革命失败了,但他的伟大历史功绩永垂史册。它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遏止了
土地高度集中的发展,使得农民对地主阶级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起义中提出的“均田”口号,是
唐宋以来农民战争的一个新发展,它直接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这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是第一次,标
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明末农民起义,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写
下了光辉的一页。

 

69 南明政权的抗清斗争

其事虽败,但其义深远

  南明政权的抗清斗争是发生在清初(1644-1662年)的一件影响重大的事件。
  满族是由我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女真族发展来的。明朝初年,他们分散居住在黑龙江两岸和松花
江、牡丹江、绥芬河流域。16世纪80年代起,女真族的杰出首领努尔哈赤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基本上
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他建立后金国(后来改国号为清),他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清太祖。努尔哈赤和
他的儿子皇太极(即清太宗)逐步统一了我国东北地区,并屡次侵入长城以南地区。
  1644年3月,正当清军要打进山海关时,李自成攻进北京。不久,明将吴三桂勾引清军入关。清军在
山海关打败李自成的起义军以后,乘胜向北京进军。1644年5月,清军进占北京。
  那时候,明朝在南京的一些文臣武将,决计拥立朱家王室的藩王,重建明王朝。就在这年5月,他们
拥立福王朱由崧做皇帝,在南京建立政权。
  福王政权一建立,就想联合清朝镇压农民起义。但是,清政府是决不允许南明弘光小朝廷存在的。
它要消灭农民军,也要消灭弘光小朝廷,以统一全中国。1645年春,在陕西方面取得胜利的清军移师南
下。这时,弘光政权内部正进行着激烈党争。驻守武昌的左良玉部队于 3月顺江东下,要“清君侧”,
马士英急调江北四镇迎击左军,致使江淮防线陷入空虚。史可法被排挤出南京到扬州督师后,根本不能
指挥那些骄兵悍将,因此也无法做出抗清的有效布置。 4月,清军抵达扬州城下。史可法进行了顽强抵
抗。25日,城陷被俘,史不屈遇害。 5月,清军攻入南京,弘光政权覆灭了。福王本人在城陷前出奔,
不久亦被俘,次年被处死于北京。
  南京失陷后,又有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唐王朱聿键称帝于福州,改元隆武,都打起抗清旗号。
这时清朝再次宣布“薙发令”(“薙”音tì 同“剃”),江南一带掀起了反“薙发”的抗清斗争,清军后
方发生动乱,一时无力继续南进。但鲁、唐二王政权不但没有利用这种有利形势,发展抗清斗争,反而
在自己之间为争正统地位而形同水火,所以当1646年清军再度南下时,先后被攻灭了。鲁王在张煌言等
保护下逃亡海上,在沿海一带继续抗清;唐王则被清军俘杀。
  这年11月,在广州和肇庆又成立了两个南明政权:唐王弟朱聿粤(“釒粤”yue )称帝于广州,改元
绍武;桂王朱由榔称帝于肇庆,改元永历。这两个政权也不能团结,甚至大动干戈,互相攻伐。
  绍武政权仅存在40天就被清军消灭,桂王也在清军进逼下逃入广西。
  正当南明政权一个接一个地覆亡,形势万分危急之际,大顺农民军余部出现在抗清斗争最前线,挽
救了危局。自李自成死后,其余部分为二支,分别由郝摇旗、刘体纯和李过、高一功率领,先后进入湖
南,与明湖广总督何腾蛟、湖北巡抚堵胤锡联合抗清。1647年,郝摇旗部护卫逃来广西的桂王居柳州,
并出击桂林。年底,大败清军于全州,进入湖南。次年,大顺军余部又同何腾蛟、瞿式耜的部队一起,
在湖南连连取得胜利,几乎收复了湖南全境。这时,广东、四川等地的抗清斗争再起,在江西的降清将
领金声桓和在广州的降清将领李成栋先后反正,清军后方的抗清力量也发动了广泛的攻势。一时间,永
历政权控制的区域扩大到了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一次
抗清斗争的高潮。
  但永历政权内部矛盾重重,各派政治势力互相攻讦,农民军也倍受排挤打击,不能团结对敌,这就
给了清军以喘息之机。1649-1650年,何腾蛟、瞿式耜先后在湘潭、桂林的战役中被俘牺牲,清军重新
占领湖南、广西;其他刚刚收复的失地也相继丢掉了。不久,李过病亡,其子李来亨同其他农民军将领
率部脱离南明政府,转移到巴东荆襄地区组成夔东十三家军,独立抗清。这支部队一直坚持到1664年。
  1652年,走投无路的南明永历小朝廷接受张献忠部将孙可望、李定国联合抗清建议,在贵州安隆所
投靠农民军。这年,李定国发动反攻,率军八万东出广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广东,“两蹶名王,
天下震动”。同时,刘文秀亦出击四川,克复川南。东南沿海的张煌言等的抗清军队也发动攻势,并接
受了永历封号。抗清斗争再次出现高潮。
  不幸的是,这时孙可望同李定国之间矛盾爆发,破坏了大好形势。1656年李定国拥桂王至云南,次
年又大败孙可望,可望势穷降清。孙可望降清后,云贵虚实尽为清军所知。1658年,吴三桂率清军攻入
云南。次年初,下昆明,桂王出逃缅甸。李定国率全军设伏于磨盘山,企图一举歼灭敌人追兵,结果因
内奸泄密失败。1661年,吴三桂率军入缅,索回桂王,次年四月在昆明将其处死。7月,李定国在勐腊得
知桂王死讯,亦忧愤而死。
  这次斗争虽然失败了,但它的影响和意义是极其深远的。
  它对于明代旧有的生产关系和封建秩序进行了种种冲击与破坏,为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开
辟了道路。

 

70 平定三藩之乱

在统一国家里叛乱,终究是个人的一厢情愿

  平定三藩之乱是发生在清朝初期的一件影响重大的事件。
  三藩系指清平西王吴三挂、平南王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三藩的建立及其势力的养成,是清廷利
用明朝降将平定及镇守南方的结果。清廷入关之后,因为八旗兵力不足,为了对付义军及南明政府的反
抗,不得不依靠明朝降官降将,使之充当前驱,从事招抚工作及武力镇压。在明朝降将中,以孔有德、
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四人替清朝出力最大,所以均受封为王。他们所率领的军队成为八旗以外的重
要武力,在入关后替清朝效尽犬马之劳。经过二十年的斗争之后,坚决抗清的农民军失败了,南明的腐
朽政权也垮了台。这时清廷把八旗基本力量放置在北方,以保卫京师及驻防各重要城池,而南方就暂让
给吴桂三等去镇守。吴三桂驻云南,尚可喜驻广东,耿精忠(耿仲明之孙)驻福建,这样便形成了三藩。
三蕃之外,还有孔有德的势力存在。孔有德同农民军李定国作战,自杀于桂林,其子也为李定国所杀,
所以无人袭封,仅有一女孔四贞嫁孙延龄,清廷即以孙延龄为将军代领其众,驻守桂林。
  三藩之中,吴三桂的势力最大,也最为跋扈。其藩兵定制有53个佐领,一佐领有甲士二百,系五丁
出一甲,计有壮丁五万余,此外又有绿旗兵一万二千人。这些军队都是其私属,将领皆其死党。其军事
实力是极其雄厚的,兵数总计不下十余万。因此,清廷对之颇存顾忌,一切不敢过问,假以专制云、贵
二省的一切大权。当时清廷所给云、贵二省督抚的敕书,都要写入“听王节制”四字。吴三桂可以随意
题补官吏,号曰“西选”。凡朝廷所选文武官到云南,吴三桂即派人加以收买,使之卖身藩下,以为己
用。吴三桂在经济上也有很大的势力。他占据明代世镇云南的沐氏庄田七百顷作为藩庄,又和西藏的达
赖喇嘛在北胜州互市,以茶换取蒙古的马匹。又派许多人出兵去做生意,贩运辽东人参及四川的黄连、
附子,以牟取利润。他曾大量地贷钱给商人使用,谓之藩本。他强征关市之税,开矿鼓铸。吴三桂欲效
明代沐氏故事,世守云南,所以从各方面培植自己的势力,以求达到这个目的。其他尚、耿二藩也和吴
三桂一样,其藩下兵各有15佐领,又绿旗兵各有六七千,并且也是经商括财,强征市税,遍置私人,坐
地称霸。
  三藩各据一方,形成独立王国,其势力已尾大不掉,严重威胁着清政权;三藩的存在,每年要消耗
兵饷两千余万两,在经济上也成为清廷沉重的负担。因此,清廷不能不考虑撤藩的问题。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撤藩的机会来了。这时尚可喜首请归老辽东,而欲使其子尚之信继续留镇
广东。康熙帝抓住这个机会,即命其父子率属下兵丁家小同撤。吴三桂、耿精忠闻之,也奏请撤藩,目
的在于试探清廷的态度。当时朝中大臣畏惧吴三桂的武力,多数人都不敢主张应允。而康熙帝则毅然作
出决定,吴、耿二藩也一齐全撤。
  撤藩之令既下,吴三桂首先于这年11月杀云南巡抚朱国治反,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蓄发,
易衣冠,发布檄文,倡言“兴明讨虏”,呼清皇帝为满酋。吴三桂想以恢复明朝作幌子,以收拾人心,
但其背叛明朝的行为早已昭人耳目,所以恢复明朝的旗帜并不能骗人,不但得不到广大汉族人民同情和
支持,甚至连明朝尚存遗老也无人出来理睬他。不过,吴三桂的发难,也鼓动起一个很大的反清浪潮。
吴三桂军以破竹之势,由云、贵直冲湖南,长驱至岳州,湖南全省尽为占有。吴三桂又分军犯四川,四
川提督郑蛟麟、巡抚罗森、总兵谭宏及吴之茂均降,四川全省皆下。于是,云南、贵州、湖南、四川四
省尽入吴三桂之手。吴三桂兵锋甚锐,一时响应者四起。在福建,有靖南王耿精忠,在广东有总兵刘进
忠、平南王尚之信;在广西,有将军孙延龄,在陕西有提督王辅臣;在湖北,襄阳有总兵杨来嘉;在河
南,彰德有总兵蔡禄。这样一来,中国西南全部和东南沿海地区以及中原、西北一带,都骚动起来,战
火弥漫十数省。
  但是以吴三桂为首的反清阵营是虚弱的,内部互相利用,矛盾重重,经不起持久的军事攻击与政治
瓦解。而且吴三桂一开始即在战略上犯了保守主义的错误,以致陷于被动地位。
  当他以锐不可当之势占领湖南全省时,却立即收住了攻势,不再渡江前进,扩大占领地区,乃转而
在湖南采取守势,沿江布置防御工事,与清军对峙,结果不能出湖南一步。因为吴三桂骚动的目标,即
趋向在西北陕甘和东南闽浙,遂遣兵一由长沙犯江西,企图与耿精忠合;一由四川犯陕西,企图与王辅
臣会合。这样一种打法,就给予康熙帝以调兵遣将、从容布置应付的机会。
  相反,康熙帝在应付这一事变中却表现出他的雄才大略。
  他看出主要的叛变者是吴三桂,所以所采取的对策是,坚决打击吴三桂,决不给予可以进行妥协讲
和的机会,而对其他的叛变者则大开招抚之门,只要肯降,不咎既往,以此来分化敌人,削弱吴三桂的
羽翼,从而孤立吴三桂。在这个方针之下,康熙帝把湖南作为军事进攻的重点,命勒尔锦等统领大兵至
荆州、武昌,正面抵住吴三桂,并进击湖南,又命岳乐由江西赴长沙,以夹攻湖南。此外,康熙帝又放
手利用汉将汉兵来应付作战,使其充分发挥作用。
  康熙十五年(1676年),陕西的王辅臣和福建的耿精忠先后投降清朝。次年,广东的尚之信也投降于
清。吴三桂局促于湖南一隅之地,外援日削,而清岳乐之军已由江西进围长沙,其失败之势已成。康熙
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已起兵六载,年已六十七岁,为排除胸中苦闷,乃于这年三月在衡州称帝,立
国号周,建元昭武,大封诸将。但这是吴三桂穷蹙绝望的表现,未几即忧愤成疾,这年八月病死。吴三
桂一死,其势即土崩瓦解。清军得到吴三桂水师将领林兴珠的献策,乃击败吴应麟,攻下岳州。以后占
据四川,进攻云贵,主要也是依赖汉将赵良栋、王进室、蔡毓荣、董卫国等力量。康熙二十年(1681年)
冬,清军进入云贵省城,吴三桂之孙吴世藩自杀。历时8年,波及十数省的三藩之乱,终于被削平了。
  平定三藩,清廷才真正在关内完成了统一,稳定了统治权,从此之后,才建够开始从事行政和财政
经济的调整改革,然后致力于解决边疆问题。

 

上一页 下一页 >>


 

 

 


 

子夜星网站
Personal Website.  Created by Midnight Star .Copy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