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的100次事件


主编:张秀平 王晓明


 

31 五胡十六国的分裂

兄弟阋墙,历史在这里拐弯

  公元304年至公元439年(西晋永兴元年至北魏统一),南至今淮河,北至阴山,西至葱岭,东至海,
东北至鸭绿江下游以北,西南至澜沧江以东,相继建立了十六个分裂割据政权。即西晋永兴年建立的成
(巴氐)、汉(匈奴),西晋亡后建立的前赵(匈奴)、后赵(羯)、前凉(汉)、前燕(鲜卑)、前
秦(氐)、后秦(羌)、后燕(鲜卑)、西秦(鲜卑)、后凉(氐)、北凉(匈奴)、南凉(鲜卑)、
南燕(鲜卑)、西凉(汉)、夏(匈奴)、北燕(汉)。此外,还有冉魏(汉)、西燕,但没有包括在
内。汉和前赵算一国,史称十六国时期。而入主中原的五个主要部族即匈奴、羯、鲜卑、氐、羌,史称
五胡。习称五胡十六国。
  西晋时,秦、雍、并三州膏腴之地已为羌、氐、匈奴所聚居,羌族及杂胡居泾水及渭水下游以北,
氐族居渭水中游两岸及下游南岸。匈奴族则居汾水中下游,羯族居蜀漳河上游。西晋政府的民族歧视及
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引起他们的反抗。公元294年匈奴郝散反,攻上党,不久被杀,公元296年郝度元联合
羌、胡反,杀北地太守,又击败冯翊太守及雍州刺史。秦、雍二州氐、羌皆响应,推氐帅齐万年为帝。
大疫、大旱、饥馑,使起义声势日大,历时四年才被镇压下去。汉民大量流亡梁、益、荆、豫等州求食。
由于官吏的迫害,益州流民推举巴氐豪酋李特父子为首,先后击败益州刺史赵廞、罗尚。公元 304年李
雄据成都称王,公元306年称帝,国号大成,实行轻徭薄赋政策,民多富实。公元347年灭于东晋。
  西晋门阀士族独占政权,排斥寒门士族和少数民族贵族,引起后者强烈不满,八王之乱,王室兵戈
相残,给各族人民带来极大灾难。西晋政府残忍腐朽暴露无遗,统治机构分崩离析,统治力量急剧削弱。
这时匈奴诸部贵族密议“兴邦复业,此其时矣。”共推刘渊于公元 304年举兵反晋,称汉王,建庭左国
城(今山西离石县东北)。刘渊字元海,幼习儒学,又久居洛阳,接触诸王,宰辅、名士。他声称继承
汉祚,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祀之。王弥、石勒等亦领兵附之。公元 308年即帝位,徙都平阳(今
山西临汾市西南)。两次派兵攻洛阳,皆不克。公元310年刘聪继位。公元311年遣刘曜、王弥、石勒等
攻陷洛阳,俘晋怀帝。公元316年又遣刘曜攻陷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俘晋愍帝,灭亡西晋。公元
319年刘曜即帝位于长安,改国号为赵,改祭匈奴冒毒单于及刘渊,史称前赵。疆域北至朔州(今甘肃固
原县)南至略阳(今甘肃天水市),西至抱罕(今甘肃临夏县东北),东至新安(今河南渑池县东)与后赵
为界。公元329年灭于后赵石勒。
  石勒,上党武乡羯族小帅,因饥寒曾被掠卖为奴,后聚18骑为盗,又召集亡命随汲桑破邺(今河北
临漳县西南邺镇)。后奔附刘渊,屡立战功。公元311年攻灭王衍所率司马越军十余万,又与刘曜、王弥
攻陷洛阳。随即火并王弥,南攻江、汉。纳谋士张宾计,以襄国(今河北邢台市)为据点,取幽冀二州。
公元319年称赵王,史称后赵。公元329年灭前赵,迫前凉称藩,统一了北方。疆域东至海,西至抱罕,
北至阴山、渔阳(今北京市北),南以襄阳、合肥与东晋为界。
  石勒以羯族为国人。立太学,培养羯族士人,提高羯族文化素质。实行九品官人制,招纳人士。“遣
使循行州郡,核定户籍,劝课农桑”,“均百姓田租之半。”恢复和发展了生产。石虎继位后,徙都邺,
公元350年为冉魏所灭。冉闵建立魏国,都邺,史称冉魏。公元352年为前燕所灭。此后,中原为前燕和
前秦所统治,凉州则一直为前凉割据。
  公元 301年张轨任凉州刺史,平定州境,城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守境安民。曾多次派军去保卫
洛阳、长安。西晋亡后,仍奉西晋正朔,中原士民多避难于此。史称前凉。其孙张骏曾派杨宣领兵越流
沙,伐龟兹、鄯善,于是,西域皆降。疆域东至黄河,西至葱岭,北至居延泽(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境),
南至南山(今甘肃祁连山)。公元376年为前秦所灭。
  鲜卑慕容部经济文化较落后,原居辽河流域,在汉族封建生产方式影响下,逐渐封建化,先后徙居
大棘城(今辽宁义县)、龙城(今辽宁朝阳市)、蓟(今北京市西南)。公元 352年灭冉魏,自称燕皇
帝,徙都邺。史称前燕。疆域东至海,西至今山西离石、河南洛阳、南阳与前秦为界,北至今山西代县,
南于淮河与东晋为界。东北至今鸭绿江下游以北。公元370年灭于前秦。此后,前秦统一了北方。
  氐族豪苻洪原居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县)。后赵时,东徙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淇门渡),为流
民都督。后赵亡,其子苻建率众西归关中,称王,都长安,国号秦。史称前秦。公元357年,苻坚即帝位,
重用寒门士人王猛,改革政治,镇压豪强,发展生产,“田畴修癖,帑藏充实,典章法物靡不悉备。”
他先后灭前燕、前凉、代国(鲜卑拓跋部),征服西域,统一了北方。又取东晋梁、益二州。疆域西至
葱岭,东至海,西南至今四川攀枝花市,东北至今鸭绿江下游以北,北至阴山,南至淮河与东晋为界。
公元383年苻坚大举南伐东晋,败于淝水,于是鲜卑慕容部、羌、杂胡及各地纷纷叛乱、割据。
  在西燕的猛烈攻击下,公元385年为后秦所灭。此后,中原为后燕,后秦所割据,凉州则为后凉割据。
  西燕,公元384年鲜卑慕容冲建,都阿城(今陕西长安市西北),冲死,慕容永徙都长子(今山西长子
县西南),公元394年为后燕所灭。
  后燕,公元384年鲜卑慕容垂建。都中山(今河北定县)。公元397年北魏攻占中山,慕容宝徙都龙
城。公元407年慕容熙为冯跋所杀,国亡,冯跋立高云为帝,史称北燕。公元409年冯跋继位,“省徭薄
赋。”公元436年为北魏所灭。南燕,公元398年鲜卑慕容德建于滑台(今河南滑县东南),为北魏所逼,
乃率众东取青州诸郡,都广固(今山东青州市西北)。公元410年灭于东晋。
  后秦,公元384年羌酋姚苌叛苻坚建,都长安,公元394年姚兴继位。公元417年为东晋所灭。
  夏,公元407年匈奴赫连勃勃建,都统万城(今陕西靖边县东北白城子)。公元417年东晋灭后秦。
勃勃击败晋兵,取长安。公元431年赫连定灭西秦之后,为吐谷浑所袭,国亡。
  西秦,公元385年陇西鲜卑乞氏建,都金城(今甘肃兰州市西)。公元431年为夏所灭。
  后凉,公元386年前秦大将氐人吕光自西域回师据凉州所建,都姑臧(今甘肃武威市)。疆域东起黄
河,西至葱岭,南至祁连山,北至居延泽。公元403年灭于后秦。其西部为西凉,公元400年李嵩建,初
都敦煌,后徙都酒泉(今甘肃酒泉市)。公元420年灭于北凉;其东部一为南凉,公元397年河西鲜卑秃
发氏建,都乐都(今青海乐都县)。公元414年灭于西秦。另一为北凉,公元397年临松卢水胡沮渠蒙逊
建,都张掖(今甘肃张掖市西北),后徙都姑臧。公元439年灭于北魏。
  十六国时期虽处于分裂时期,但对中国历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它开创了少数民族入主中
原的先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仅由雇农陈胜、亭长刘邦实现了,这时亦为刘渊、刘聪、石勒、
苻坚等实现了,汉族门阀士族统治的独占被突破了。而代之以少数族与汉族寒门士族的联合统治,他们
中多数受过儒学薰陶,重用寒门士族,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使百姓得到喘息之机,北方获得短时的安
定。和同时的东晋比较,并不逊色。这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其次少数民族由被统治民
族变为统治民族,其统治者(以及汉族谋士)如何正确处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这是历史提出的新课
题。有的一开始就解决得不好,有的开始还解决得好,实现了北方的统一,后来就不行了,其统治很快
就崩溃,北方又陷入分裂状态。但他们的经验教训对中国历史影响也是很大的。所以到北魏出现了孝文
帝的改革。

 

32 北魏统一北方

统一是社会发展的最主要条件

  北魏是公元385年鲜卑拓跋部所建。鲜卑拓跋部是经济文化落后的游牧部落,魏晋时游牧于幽、并塞
外,已取得世袭权的部落联盟酋长力微居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部土城子)。因大败汉国刘粲
进封为代王。公元338年在后赵都城邺当质子的什翼犍被迎回,即代王位,都繁畤(今山西浑源县西南)
北。他以燕凤为右长史,许谦为郎中令,始置百官,分掌众职。初置左右近侍之职,始制法律六条。确
立了国家机构。公元340年徙都盛乐,有了农业生产,封建因素有了很大增长。公元376年为前秦所灭,
其国被分为二部。
  前秦亡后,公元385年一月,拓跋珪复国,于牛川(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境内塔布河,或称钖拉木林
河),即代王位。二月定都盛乐,四月称魏王。史称北魏。拓跋珪以张衮为左长史,许谦为右司马,以
长孙嵩为南部大人,以叔孙普洛为北部大人,在后燕军的支援下击败窟咄于高柳(今山西阳高县西北)。
又破刘显于弥泽(今山西朔县南)。从而安定了拓跋部,接着征讨诸部,公元388年,北破库莫奚部于弱落
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破解如部于女水(今河北滦河)。公元389年又破叱突邻部于女水。公元390年
与后燕军讨贺兰、纥突邻、纥奚诸部,大破之,于是纥奚部,纥突邻部皆举部内属。
  公元391年十月大破柔然于大碛南林山下(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赛尔乌苏西南),平望川(今蒙古人民
共和国雅台南方)、涿邪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阿尔泰山东麓),将柔然各部降众徙于云中(今内蒙古
和林格尔县西)。十一月大破刘卫辰子直力隄于铁岐山(今内蒙古固阳县西南)。自金津(今内蒙古伊
金霍洛旗西北)渡河,灭刘卫辰。黄河以南(今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悉归附。于是东起濡源(今河北
沽源县、内蒙古太仆寺旗境),西至阴山,复归统一。
  以后,北魏开始与后燕交锋。公元395年后燕慕容垂派太子宝及慕容农、慕容麟率兵八万进攻北魏。
张衮建议,“宜羸师卷甲,以侈其心。”拓跋珪从其计,避兵于河西,燕军追至临河(今内蒙古临河县
东北乌加河南)。因有谣传慕容垂死,太子慕容宝与麟相猜忌,军心乱,遂退兵,至参合陂(今山西大
同市东南),魏大军掩至,燕军不备,大败,慕容宝单骑逃走。燕军降卒数万皆为魏军所坑。燕军元气
大丧。公元396年慕容垂亲征,取魏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至平城西,垂病,折返,卒于上谷(今河
北怀来县南)。于是北魏攻取燕广宁(今河北涿鹿县西)、上谷。八月拓跋珪遂称帝,年号皇始,大举
伐后燕,分兵攻围中山(今河北定县)、信都(今河北冀县)、邺三城。公元 397年取信都。还军至钜
鹿之栢肆坞(今河北藁城县北15公里),遭慕容宝夜袭,先败后胜,宝奔还中山。燕国王室内讧,宝出
奔龙城(今辽宁朝阳)。十月,拓跋珪遂取中山。公元398年一月取邺。于是,今河北山西除西南一隅之
地尽为北魏所有。
  公元 398年六月拓跋珪定国号为魏。七月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营宫室,建宗庙,立社
稷,正封畿,立官制,制礼仪,定律令。十二月即帝位,史称道武帝,确定了封建制。
  为了使诸部落封建化,拓跋珪“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迁徙,其君大人皆同编户。”又制定京
邑,东至代郡(今河北蔚县),西及善无(今山西右玉县东南),南极阴馆(山西朔县东南夏馆城),
北尽参合(今内蒙古凉城县东北),为畿内田;其外四方四维置八部帅以监之,“劝课农耕,量校收入,
以为殿最,又躬耕籍田,率先百姓。”地方上除设州郡县外,还设宗主督护由各坞堡主担任。此后拓跋
珪又致力于发展生产,完善封建国家机构,发展文化。
  公元 409年拓跋嗣即位,史称明元帝。他以长孙嵩、安同、崔宏等八大臣共听朝政。又使燕凤、封
懿等共议政事。时关中为夏赫连勃勃所统治,黄河以南为东晋,后为南朝宋所统治。辽西为北燕所统治。
凉州为北凉、西秦所统治。漠北为蠕蠕所统治,其铁骑经常侵扰北魏边境。当时黄河南岸的碻璈城(今
山东茌平县西南)、滑台(今河南滑县东南八里城关)、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白马市东)、虎牢(今
河南荥阳县汜水镇),地居冲要,为双方争夺的重要军事据点。公元 422年,北魏大举渡河攻滑台、虎
牢、洛阳(金墉城)、碻璈。
  十一月,宋东郡太守王景度弃滑台走,以元苟儿为兖州刺史镇滑台。十二月,叔孙建等自平原东渡,
东入青州取泰山、高平、金乡等郡,娥清军碻璈城。公元 423年于粟磾克金墉城,为豫州刺史镇之。奚
斤南取豫州诸郡县,克许昌,又还助攻虎牢,取之。北魏称虎牢等四城为河南四镇。于是司州及兖、豫
二州大部郡县皆属北魏。
  公元424年拓跋焘继位,史称太武帝。公元426年,夏赫连勃勃死,诸子相攻,关中乱。北魏趁机大
举伐夏,拓跋焘命奚斤袭蒲坂(今山西永济),周几袭陕城(今河南三门峡市西老城),东攻长安;又
率主力自君子津(今内蒙古准格尔旗黄河上),渡河进袭夏都统万城(今陕西靖边县东北的白城子),
夏主赫连昌仓皇应战,败退入城。魏军大掠而去。而奚斤已西入长安,秦、雍氐羌皆归降。公元 427年
五月,拓跋焘又领大军自君子津渡河攻统万城,赫连昌战败,奔上邽(今甘肃天水市),北魏军遂攻统
万城。公元 428年北魏军取上邽,又与赫连昌战于安定,擒昌。奚斤追赫连定于平凉马髦岭(今宁夏固
原县西南)兵败,为赫连定所擒。赫连定反攻,取长安。公元 430年,拓跋焘亲攻平凉,遣古弼率军趋
安定,阻赫连定援军,又遣高车军夹击,赫连定败走上邽。于是平凉、长安诸城皆降北魏军。关中属北
魏。公元431年赫连定灭西秦,欲袭沮渠蒙逊,渡河时,为吐谷浑所袭,被擒。
  夏灭。公元432年拓跋焘伐北燕,围攻北燕都城和龙,不克,分兵四出,攻取郡县。公元436年灭北
燕。公元439年魏军二道讨伐北凉。围北凉都城姑臧(今甘肃武威市)。沮渠牧犍降。北凉亡,凉州属北
魏。于是北魏统一了北方。
  北魏统一北方其影响是很大的。鲜卑拓跋部在魏晋时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经济文化落后,在汉族
封建生产方式强烈影响下,在部落氏族守旧势力顽抗下逐步封建化,从部落联盟酋长力微到北魏国君拓
跋邽经历了分裂、统一、再分裂、再统一的过程。最后封建势力战胜了氏族守旧势力从而为建立北魏国
家,为北魏统一北方创造了条件。北魏统治者在统一北方的战争中,依靠汉族士族,虚心吸取汉族优秀
的封建政治、经济、文化来管理国家获得成功。与南朝宋、齐比较并不逊色。这对中国历史有着深远的
影响。
  北方的重新统一,创造了一个较安定的社会环境,农业生产、畜牧业生产、手工业生产以及商业都
得到发展,文化艺术也有新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33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征服者总是为被征服者的较高文明和文化所征服

  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尖锐,北魏统治集团与各族人民的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
矛盾。青、齐、洛、豫、冀、秦、雍、徐、兖等州相继发生起义,北方边镇一带反抗逃亡频繁。北魏统
治集团与汉族地方豪强的矛盾、北魏统治集团内部,封建中央集权与旧部落显贵的矛盾也十分尖锐。要
解决这些矛盾必须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地深入地改革。孝文帝就承担并且实施了这样的改革。
  第一,班俸制代替断禄制。北魏官吏原无俸禄,中央官吏按等级得到战争中获得的财物、隶户。地
方官吏只要上缴额定的租调,就可以任意搜括、贪污,旧制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谷二十石。
有的州县只产麻布,因此,又令每户出帛一匹二丈,存放州库,作为官府委托商人调换布帛之用。有的
商人籍此渔利。公元484年魏孝文帝下诏:“始班俸禄,罢诸商人,以蕳民事,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
斗,以为官司之禄。均预调为二匹之赋,即兼商用。……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 公元485年颁布均
田令中规定:“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
顷。更代相付。卖者坐如律。”使开国以来形成的贪污之风有所收敛。
  第二,以三长制代替宗主督护制。西晋末由于北方长期战乱,基层行政机构瓦解,出现以宗法关系
为纽带,集军事、政治、经济为一体的坞堡。坞堡主管辖着前来依附的中小地主,众多的农民,部曲佃
客。北魏初实行坞堡主任宗主督护制,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 公元486年开始实行三
长制,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负责督察户口,催督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
行均田令,从而健全了县以下基层行政机构。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
  第三,实行均田制。北魏时由于豪强地主占有大量土地,而很多农民又得不到土地,农民或转入私
门,成为豪强地主的隐户,或亡聚山泽起义反抗。隐户增多,使国家税、赋减少。农民的反抗,动摇着
国家的统治,为了缓和这一社会矛盾,公元485年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
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
耕作及还受之盈缩……”
  均田令是北魏初期在旧都平城实行的计口授田、畿内课田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均田令并没有触动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其实质是在保障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阶级利益的前提下,束缚
农民于土地,强迫他们垦种土地,以增加封建国家的租调收入和徭役来源。均田令以法律形式肯定了自
耕农民对所耕土地的占有,一些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也多少得到了一些荒田。从而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
了生产的发展。
  北魏在实行三长制的同时,还颁了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夫一妇每年出帛一匹,粟二石;十五岁以上
未婚的男女十四人,从事耕织的奴婢八人,耕牛二十头,其租调与一夫一妇数量相同。由于以一夫一妇
为征收单位,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宗主的营私舞弊,一般农户的负担略有减轻。流散的农民被强制定
居,许多荫户户口脱离了宗主豪强。国家纳税户口及租调收入增加了。
  公元495年,孝文武迁都洛阳。他向任城王元澄讲了迁都的理由:“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
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
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元澄回答:“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
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为了迁都洛阳,孝文帝于公元 439年十月“幸金墉城。诏徵司空穆亮与尚
书李冲,将作大匠董爵经始洛京。已卯,幸河南城。……乙未解严,设坛于滑台城东,告行庙以迁都之
意。”
  迁都之后,又进行了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一系列移风移俗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不仅缓和了当时紧张的阶级矛盾,也使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亦有所缓和。更促进
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北魏的社会经济、文化都得到迅速的发展。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发展
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34 北魏各族人民大起义

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历史的赞歌

  魏孝文帝于 499年死后,他的后继者的生活日益腐朽,政治日益黑暗,阶级矛盾尖锐化,终于引发
了各族人民大起义,主要有六镇起义、河北起义以及山东起义和关陇起义。
  六镇起义。六镇是沿长城一线的六个军镇,自西而东为沃野(今内蒙古五原东北)、怀朔(今固阳
东北)、武川(今武川西土镇)、抚冥(今四子王镇东南)、柔玄(今兴和台基庙东北)、怀荒(今河
北张北县境)。是北魏为防御柔然等漠北民族而设立的。镇将和镇兵都是鲜卑族人。另有汉族和其他民
族的居民以及内地因犯罪而发配北边的人等。
  这里的生活条件本来就很苦,镇兵和镇民又受镇将和各族豪酋的残酷剥削和奴役,生活更加痛苦。
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柔然南侵,怀荒镇兵民缺少食粮,请求镇将开仓发粮,以便抵御柔然。镇将
拒绝开仓,兵民异常愤怒,随即聚众捕杀镇将举行起义。次年春,沃野镇镇民、匈奴人破六韩拔陵聚众
杀镇将起义,其他各族的兵、民纷起响应,一时北边都处于各族人民大起义的形势之下。
  北魏朝廷屡派军队前往镇压,都遭到失败。 525年春,北魏统治者勾结柔然主阿那瓌,联合镇压起
义军。阿那瓌以十万进攻破六韩拔陵,破六韩拔陵战斗不利,率众渡过黄河南移,当时尚有众二十万余
人。不幸为北魏军所截击,起义军大败,破六韩拔陵被杀,起义失败。
  河北起义。在破六韩拔陵失败后,其二十万兵民都成为北魏官府的俘虏,被官府分散安置到定(今
河北定县)、冀(今河北冀县)、瀛(今河北河间县)三州就食。当时的河北连年遭受水旱之灾,人民
四处逃散,这些被俘的兵民前来,更增加了这一地区的困难。于是,这年八月,柔玄镇兵杜洛周率领被
俘兵民在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大古城)起义,北魏安州(今河北隆化)一带的戎兵两万多和汉族人民
群起响应。
  孝昌二年(526年)正月,大败北魏都督元谭于军都(今北京昌平西北)。四月,大败魏军于蓟城(今北
京市)之北,杀都督李据。十一月攻破幽州(今北京市),捕获了北魏幽州刺史王延年及行台常景,声威大
振。
  526年初,怀朔镇兵在鲜于修礼率领下,在定州左人城(今河北唐县西北)起义,六镇余众和汉族农
民亦群起响应。
  北魏政府派大都督长孙稚和河间王元琛率兵镇压,起义军在五鹿(今河南濮阳南)大败长孙稚军,
声势日盛。八月,叛徒元洪业杀害了鲜于修礼,部将葛荣又杀死元洪业,率领部众继续战斗。九月,葛
荣在博野(今河北蠡县)大败北魏军,杀章武王元融。葛荣自称天子,国号齐。这时,杜洛周和葛荣两
支起义军所向披靡,攻克了许多州郡,北魏将军、刺史、守令等被逮被杀很多。河北的广大的地区都在
起义军的控制之下。
  武泰元年二月(528年),怀朔镇将出身的葛荣怀着个人野心杀害了杜洛周,吞并了杜的部众,造成了
起义军内部的严重不团结,削弱了起义军的战斗力。八月,葛荣率军围攻相州(今河北临漳西南),失败
被俘,在洛阳就义。他的余部在韩楼的率领下,占据幽州(今北京市)。529年2月,韩楼战败被杀,河
北起义至此失败。
  山东起义,在河北大起义期间,河北地区约有20多万汉族流民逃到了青州(今山东益都)一带,他
们生活无着,饱受当地的官僚、地主的欺凌。孝庄帝建义元年六月(528年),邢杲领导河北流民在北海
(今山东潍坊西南)起义,山东的贫苦农民纷纷响应,部众迅速发展到十余万人,邢杲自称汉王。邢杲
是河间(今河北献县)大地主,曾任北魏幽州北平府主簿。在河北时,曾率部抗拒杜洛周、葛荣等部起
义军,后随流民到青州。他起义后,曾攻占光州(今山东掖县)等地。
  次年,为北魏上党王、大将军元天穆所败,邢杲投降,在洛阳被杀。起义失败。
  关陇起义。六镇起义不久,关陇地区也发生了各族人民大起义。这里的起义军主要有两支,一由高
平镇(今宁夏固原)敕勒族酋长胡琛率领,一由原秦州城兵、羌人莫折大提率领。
  胡琛是响应破六韩拔陵起兵的,自称高平王,遣军进攻豳(今甘肃宁县)、夏(今内蒙古乌审旗南
白城子)、北华(今陕西黄陵县西南)三州。他死后,部众由万俟丑奴率领。
  丑奴为鲜卑族人(亦说匈奴别部)。他攻占魏的东秦州(今甘肃天水),复围攻岐州(今陕西凤翔),自
称天子。这时,葛荣部起义军已为尔朱荣击溃。尔朱荣命其从子尔朱天光率军到关陇。孝庄帝永安三年
(530年),丑奴为天光击败被俘,在洛阳就义。
  莫折大提起兵后,自称秦王。他派兵攻破高平镇,杀镇将赫连略和行台高元荣,不久病死。其子莫
折念生继续率众战斗。念生自称天子,国号秦。在攻占岐州时,杀北魏都督元志和岐州刺史裴芬之等。
527年正月,又攻下泾(今甘肃泾川北)、凉(今甘肃武威)等州,一度攻占潼关,威胁洛阳。
  这年九月,念生为叛徒杜粲所杀,杜粲又为他的部下骆超所杀,所部并入万俟丑奴的领导下。又继
续战斗了三年,最后失败。
  北魏末年各地各族人民大起义是被剥削被压迫的鲜卑、汉族、匈奴、高车、氐、羌各族兵、民反对
北魏鲜卑贵族和汉族大地主阶级的斗争。在这次起义的打击下,北魏政权分崩离析,各族豪酋和汉族地
主也受到沉重打击。各族人民在共同的起义过程中,加速了各民族的融合过程。

 

35 周武帝灭佛

“温情脉脉”的教派与王权的斗争

  自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以后,我国北方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这些少数民族统
治者在镇压汉人等各族劳动人民的同时,他们都极力利用佛教和道教,来麻痹人民的反抗意识。因此,
佛、道二教在中国北部广泛地传播开来。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北魏末年,仅京城洛阳(今洛阳市
东北12公里)就有寺院五百多座。神龟元年(518年)时,“寺夺民居,三分且一”。武泰元年(528年)河
阴之变,王公朝士多死,“其家多捨居宅以施僧尼,京邑第舍,略为寺矣。”至东魏末年,略而计之,
全境有寺三万有余,僧尼达二百万。道教在北魏、东魏时也很受朝廷的重视,并有很大的发展,然而道
观、道士之教远不及佛寺、僧尼。
  北齐时,首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20公里漳水上),也是佛教的中心。据《历代三宝记》记载:
城内有寺院四千所,僧尼共八万人。全境寺院、僧尼之数不减东魏末年。由于佛教受到最高统治者的敬
仰和提供各种优越条件,东魏、北齐时出现的许多名僧,如慧光,在东魏时任都统,北齐时为国统,是
地论学派南派(邺都)的开创者,也是四分律宗的祖师。慧文,是天台宗之祖。慧可,他继承和发展菩
提达摩的禅学思想,被尊为中国佛教最有影响的禅宗的第二祖师。至隋唐,慧光、慧文、慧可的佛学思
想,便最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教派──华严宗、天台宗、禅宗。
  但是佛教、道教势力的扩张,不仅损害了政府的税收与徭役、兵役,也妨碍了世俗地主经济势力的
扩展。佛教“捐六亲,舍礼义”,以及佛、道的虚幻想说等,都成了儒生的攻击目标。他们从维护中国
正统文化的立场出发,极力攻击和贬低佛、道。刘昼称“佛是疫胎之鬼。”章仇子陁谓佛教是“胡妖乱
华。”樊逊又更进一步。《北齐书·樊逊传》:天保五年(554年)文宣帝询问对佛教道教的意见时,逊答
道:道教之“玉简金书,神经秘录,三尺九转之奇,绛雪玄霜之异,淮南成道,犬吠云中,子乔得仙,
剑飞天上,皆是凭虚之说,海枣之谈,求之如系风,学之如捕影。……末叶已来,大存佛教,写经西土,
画像南宫。昆池地黑,以为劫烧之灰;春秋夜明,谓是降神之日。法王自在,变化无穷,置世界于微尘,
纳须弥于黍米。盖理本虚无,示诸方便。……宁有改形易貌,有异生人,恣情放纵,还同俗物?”他称
僧、尼、道为“左道怪民,亦何疑于沙汰。”只是由于最高统治者的袒护,佛、道二教在北齐的发展才
没有受到影响。
  在西魏、北周,佛教也很盛行。宇文泰就信奉佛教。他的继承人、北周的孝闵帝宇文觉、明帝宇文
毓信佛更加虔诚,故佛教在其境内长盛不衰。道教也在这时迅速发展壮大。其时“缁衣(指僧尼)之众,
参半于平俗;黄服(指道士)之徒,数过于正户。”虽然佛教、道教都是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但
是,这么多的不向政府纳税服役而占有大量土地的僧、尼、道士,对于国小民寡的北周来说,实在是一
个严重的损失。寺院、道观地主不但在经济上与官府、世俗地主发生矛盾,而且思想上也与恪守儒家学
说的土大夫发生矛盾,佛、道之间也为了各自的利益和地位而发生冲突。
  周武帝宇文邕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最重儒术,励精图治。在位期间,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
都进行过一系列的改革。据《广弘明集》卷七《叙列代王臣滞惑解》载言: 天和二年(567年)蜀郡公卫
元嵩上书说:“国治不在浮图,唐、虞无佛图而国安,齐、梁有寺舍而祚失。大周启运,远慕唐、虞之
化,宜遗齐、梁之末法。”他的意见深受周武帝的赞赏。
  这时,道士张宾也上书请求废除佛教。于是,周武帝召集群臣及名僧、道士,讨论三教的优劣。意
在压低佛教的地位,定儒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可是,当时执掌朝政大权的,是笃信佛教的大冢
宰宇文护不表同意,加上道安、鄄鸾等上书诋毁道教,因此,虽经多次讨论,三教未能定位。建德元年
(572年) 周武帝诛宇文护,始掌朝政大权。次年十二月,又召集群臣、道士、名僧进行辩论,始定出以
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的位次。由于名僧僧勔、僧猛、静蔼、道积等奋起抗争,极力诋毁、排
斥道教,又使这次的位次未能付诸实现。建德三年(574年)五月,周武帝再次召集大臣、名僧、道士进行
辩论。在会上,佛道两家斗争非常激烈。据《续高僧传·智炫传》记载,智炫在辩论时力挫道士张宾,
周武帝为道教护短,斥佛教不净,智炫答道:“道教之不净尤甚!”
  武帝这次原来只想罢斥佛教,由于道教的迷信方术和教义的虚妄,经道安、甄弯、智炫等人的揭发,
已经彻底暴露,因此,下诏“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即僧尼)道士,并令还民。”诏令发
布之后,立即实施。“融佛焚经,驱僧破塔,……宝刹伽蓝皆为俗宅,沙门释种悉作白衣。”
  这年六月,武帝又下诏立通道观。使“圣哲微言,先贤典训,金科玉篆,秘蹟玄文,所以济养黎元,
扶成教义者,并宜弘阐,一以贯之。”通道观的学士共一百二十人,都是儒、道、佛的名流。他们的任
务是:研究三教的哲理,探讨宏深的“至道”和幽玄的“理极”,并达到弥合三教的分歧,使“争驱靡
息”的目的。
  建德六年( 577年)灭北齐后,周武帝在邺城新殿多次召请名僧,解释尊儒佛的原因与意义,与会
的五百僧人都沉默不语,只有慧远明确表示反对,并且以阿鼻地狱相威胁。佛教徒任道林也上书反对毁
佛,以因果报应进行恐吓。周武帝表示自己不是五胡,无心信佛。他权衡得失后,最终决定在原齐国境
内灭佛,寺院等“还准毁之”于是,整个中国北部的佛教都被禁绝了。
  周武帝这次灭佛比较彻底。据《房录》卷11记载:其时“毁破前代关山西东数百年来官私所造一切
佛塔,扫地悉尽。融刮圣容,焚烧经典。八州寺庙(出)共四十千,尽赐王公,充为宅第。三方释子减
三百万,皆复军民,还归编户”。
  周武帝灭佛,目的虽然和魏太武帝灭佛一样,都为了扩大财源,巩固政权,但在方式方法上不同:
第一,这次灭佛,是经多次辩论之后作出的,各方面都有思想准备。第二,这次没有采取坑杀僧、尼、
道士和捣毁寺、观的作法,而是将寺、观赐给王公,让僧尼等还为编户。对于那些知名的高僧、道士,
或以政府官员的身份送到通道观进行研究工作,或者量才任以官职,如以昙为光禄大夫,法智为洋川太
守,普旷为岐山郡从事,等等。总之,方式方法比较温和。
  这次灭佛,北周政府不仅获得了大量寺观财富,而且获得了近三百万的编民,遂使生产日益发展,
“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从而,为后来隋朝的统一和对突厥的斗争,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强大
的军事实力。而通道观的建立,促成了儒、道、佛三教的交流与互相渗透,为建立以儒家为治国之本,
辅以道、佛的三教结合的新的封建统治服务思想体系,奠定了基础。

 

36 南朝“神不灭”与“神灭论”大论战

公元5世纪的形、神理论风波

  南北朝时期,南北对立,战争不断;南朝内部赋税、徭役、兵役的加重,官吏的贪污腐化,自然灾
害的不断发生,使得人民与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南朝统治者为了消灭人民的反抗意识,进一
步依靠宗教迷信作为麻醉人民的鸦片烟。佛教给人们虚构了一个来生的世界,宣称人死灵魂不灭,根据
在生的善、恶,或入天堂极乐世界,或入地狱受各种痛苦;它要求人民放弃一切反抗,忍受现实生活中
的一切苦难,而把希望寄托于所谓“来世”。这正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他们也从佛教教义中得到了安
慰,只要信佛,并且做些“功德”,来世就可以继续享受富贵荣华。因此,他们极力提倡佛教,到处兴
建佛寺,铸雕塑佛像。佛教在南朝很盛行。在南朝,仅在首都建康城(今南京市)就有四百八十寺;全
境的寺院成千上万,僧众以百万计。
  佛教的神不灭唯心主义哲学思想,遭到了当时以神灭论为代表的唯物主义者的反对。其中最著名唯
物主义代表是范缜(zhěn)(450—515年)。《梁书·范缜传》:缜祖籍南乡舞阳(今河南泌阳县西北),祖
琢之,官至中书郎;父蒙,曾为奉朝请,早卒。缜少孤贫,弱冠,拜当时名儒刘瓛为师。他卓越不群,
勤奋好学,深受刘瓛(huán)赏识。“既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由于“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
为朝廷所重,一直怀才不遇,穷困潦倒,二十五岁就白了头。三十五岁始起家齐朝宁蛮主薄,累迁至尚
书殿中郎。大概就在他入仕前后,愤世黑暗与佛教的欺骗,于是研究汉魏以来,特别是杨泉、何承天等
人的无神论和神灭论思想,对佛教唯心主义进行坚决斗争。永明七年(489年),笃信佛教的竟陵王萧子良
大宴宾客,范缜在座上发言,反对佛教的神不灭与因果报应。子良问:“君、不信因果,何得有富贵贫
贱?”缜答道:“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坠,自有拂簾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范于粪溷(hùn)之
中。附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他的意思是:人们
的富贵贫贱,并不是前生注定或因果报应的结果,而是由不同的客观条件造成的。
  “子良不能屈,然深怪之。”
  为了进一步展开论战,范缜乃以问答形式,著《神灭论》,论述其理。他指出:“神即形也,形即
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就是说,身体和精神是对立的统一体,精神(灵魂)从属于身
体,身体存在就有精神(灵魂),人死了,精神(灵魂)也就随之消灭。又说,形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互为
依存而不能分割的。
  他又举例说:精神就像锋利,形体就像是刀刃。离开了锋利就无所谓刀刃,离开了刀刃就谈不上锋
利。没有听说刀没有了而锋利还存在的,岂有形体亡了精神还在的道理?从而,他作出了形与神关系的
正确论断。
  形神关系问题,是当时哲学上的一个关键性的理论问题,也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水岭。范缜
关于“形神相即”和形质神用的一元论体系,是我国古代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当时论敌提出:木与人既都是质,但是“木之质无知也,人之质有知也。人既有如木之质,而有异
木之知,岂非木有其一,人有其二邪?活人和死人都有形骸,岂不是死人与活人都有知?”也就是说精
神可以离开形体而单独存在。范缜解释说:人与木、生人与死人虽然都是质体,但是两者的本质属性不
同,觉是人生的属性,无知是木和死人的属性属,两者不能相提并论。
  论敌又提出:既然生人之形有知。那么,“死者之形骸,非生者之形骸邪?”如此,死人也应有知,
有灵魂。范缜辩解说:“生形之非死形,死形之非生形。区已革矣,安有生人之形骸,而有死人之骨骼
哉?”有如“荣木变枯木,枯木之质,宁是荣木之体?”即是说,由生人变死人,荣木变枯木,是一种
质变,不能等同。“若枯即是荣,荣即是枯,应荣时凋零,枯时结实也。又荣木不应变为枯木,以荣即
枯,无所复变也,荣枯是一,何不先枯后荣?要先荣后枯,何也?”“生灭之体,要有其次故也。夫欻
而生者必欻(xū)而灭,渐而生者必渐而灭。欻而生者,飘骤是也;渐而生者,动植是也。有欻有渐,物
之理也。”就是说,人由生到死,树由荣变枯,是自然一定变化的规律,生与死,荣与枯,两者既不同
质,也不能反变和循环。这些有关物质的属性和事物发展规律的解释,进一步发展了当时的唯物主义基
本原理。
  在“知”(感性)与“虑”,(理性)认识上,论敌们问道:
  “形即是神者,手等亦是神邪?”范答:“皆是神之分也。”又问:“若皆是神之分,神既虑,手等
亦应虑也?”范答:“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而无是非之虑。”“浅则为知,深则为虑。”即是说,
认识分为知、虑两个阶段,手等只有痛痒之知,而无是非之虑。他认为:“是非之虑,心器所主,”而
“五脏各有所司,无有能虑者。”论敌们又问:“虑体无本”(即思维活动不必依赖一定的生理器官)。
范答:“苟无本于我形,而可编寄于异地,亦可张甲之情寄王乙之躯,李丙之性托赵丁之体。然乎哉?
不然也。”由此可见,他发展了认识论。只是由于当时的科学不发达,他把人类思维的器官错误的以为
是心。
  范缜在《神灭论》最后指责“浮屠害政,桑门蠹俗,风惊雾起,驰荡不休。”由于迷信佛教,“惑
以茫昧之言,惧以阿鼻之苦,诱以虚诞之辞,欣以兜率之乐”之故,“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续。
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馨于隋游,货殚于泥木。……惟此之故,其流莫已,其病无限。”
  《南史·范缜传》载言:此论一出,朝野震动,肖子良急忙召集名僧和名士王琰等诂难之。但是,
都无法难倒范缜。于是,子良心生一计,以中书郎为诱饵,派王融去劝说范缜放弃神灭论,缜大笑道:
“使范缜卖论取官,已至令仆矣,何但中书郎邪?!”这体现了他坚持真理的高尚品德。
  梁武帝是一个狂热的佛教徒,他对范缜的神灭论感到极度不安。取代萧齐后不久,即发动和组织对
范缜的围剿。他在《敕答臣下神灭论》中,指责缜“违经背亲,言语可息。”并对缜挑衅说:“欲谈无
佛,应设宾主,标其宗旨,辩其短长。”
  据《弘明集》记载:天监六年(507年),他亲自组织朝贵六十四人,先后写出七十五篇文章,围攻范
缜的《神灭论》。其中有尚书令沈约的《形神论》《神不灭论》,东宫舍人曹思文的《难“神灭论”》
《重难“神灭论”》等,光禄大夫萧琛的《难“神灭论”》等,这些文章都拿不出驳倒《神灭论》的有
力论据;而辅国将军韦睿等人文章更出其右,只是按梁武帝旨意,用“异端”、“外道”、“妨政”等
大帽子去企图压服范缜,这当然也毫无用处,曹思文后来在上奏中也承认:“思文情识愚浅,无以折其
锋锐。”梁武帝无奈,最后只得以范缜“灭圣”、“乖理”等钦定罪名,来结束这场辩论。
  范缜的《神灭论》为我国古代的唯物主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也存在着一些缺点:首先,他
是站在儒家立场上反对佛教的,因而对儒家经典中提到的鬼神观不敢公开反对;其次,他没有揭露整个
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本质;最后,他还把形体分为“圣人之神”和“凡人之神”。这些,都是受时代局
限性和阶级局限性的结果。因此,他还不是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

 

37 隋文帝统一南北

300年的分裂至此结束,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隋文帝统一南北是发生在隋朝初年的一件影响深远的事件。
  从公元420年东晋灭亡起,我国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在南方,陆续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历史上称南朝;在北方,先是北魏,后又分裂为东、
西魏,接着东、西魏又为北齐、北周所代替,最后北周又灭掉北齐,这几个王朝历史上称北朝。南北朝
就是南朝和北朝的合称。
  南北朝时期,南北一直处于对峙的状态。到了六世纪中叶以后,南北统一的条件成熟了。几百年中
间,北方各少数民族和汉族已经逐渐融合在一起了。在北方各族之间,在南北之间,已经不存在严重的
民族矛盾。原来在经济上比较落后的江南地区,由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农业和手工业有了显著发展。
随着南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联系的加强,人民迫切要求结束南北对峙状态,实现全国的统一。
  公元 581年,北周的外戚杨坚夺取了周静帝的皇位,建立隋朝。他就是历史上的隋文帝。隋文帝上
台以后,决计灭掉南方的陈朝。
  他首先制造舆论,说自己挥师南下是为了除暴安良。他对仆射高颍说:“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
衣带水不拯之乎?”
  公元 588年三月,隋文帝下伐陈诏,历数陈后主罪恶,并抄写三十万份,散发江南各地。十月,命
杨广率军五十余万,分别从六合(今属江苏)、襄阳(今属湖北)、永安(今四川奉节东)、江陵、蕲春(今
属湖北)、庐江(今安徽合肥)、广陵(今江苏扬州)、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数路出兵。隋军在“东接沧
海,西拒巴、蜀,旌旗舟楫,横亘数千里”的长江沿线对陈发起全面进攻。这一战略进攻的目的在于使
散布在长江中下游的陈朝水陆军队首尾不能相顾,并且使上流陈军无法东下增援建康,同时便于对陈军
分割包围、各个击破。589年正月,隋军发起突然袭击,贺若弼、韩擒虎两军渡过长江,分别从京口(今
江苏镇江)和采石(今安徽当涂县境)向建康合围。
  行将覆灭的陈氏王朝,政治军事一团糟。当许多官员要求采取紧急措施时,陈后主却说:“王气在
此。齐军三来,周师再来,无不摧败。彼何为者邪!”大臣孔范随声附和道:“长江天堑,古以为限隔
南北,今日虏军岂能飞渡邪!”于是他们醉生梦死,依然故我,连沿江告急文书都不屑过目。等隋军逼
近建康,陈后主先是日夜啼哭,束手待毙,后又出城决战,指望侥幸取胜,结果大败,都城陷落,他藏
至景阳殿的井里,最后连同张贵妃、孔贵妃一起被隋军俘获。二月,全境皆平,隋得州三十,县四百,
户五十万,人口二百万。
  之后,隋文帝还平定了地方豪族的叛乱。陈亡之后,江南士族高门虽大都北迁,但梁陈时正在扩大
势力的地方豪强以及所谓“溪洞豪帅”却仍然保有实力。隋朝派到江南的官吏都是北方人,不尊重地方
豪强的特权。豪强们认为统一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开皇十年(590年)冬,遍至陈朝旧境的反隋暴动爆发。
当时谣传隋朝要把所有江南人全部迁入关中,豪强们因此得以纠集民众,大股数万人,小股数千人。隋
朝派遣杨素为行军总管,领兵镇压。统一是大势所趋,分裂割据不可能真正获得江南人民的支持。豪强
们各踞一方力量也分散。隋军将其各个击破,大约次年即告平定。士族高门的北迁和这次镇压,沉重打
击了江南的割据势力。
  西晋末年以来,南北长期分裂的主要原因是尖锐的民族矛盾。北朝后期,鲜卑贵族的门阀化,尤其
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汉族杨氏代周以后,象征民族矛盾的鲜卑
政权亦告消亡,南北统一的条件已经成熟。当时,隋的经济、政治及军事力量都比陈强。于是,结束近
三百年分裂状态的历史任务便由隋来完成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又重新建立起来。

 

38 隋文帝改革

这次改革,为后世的当政者们竖立了富国安民的样板

  隋文帝改革,即隋朝开国皇帝杨坚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一系列强化措施。
  隋文帝杨坚,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父亲杨忠是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他十五岁时因父亲
的功勋被授官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成纪县公。周武帝时进位大将军,袭爵隋国公,长
女为太子妃。公元580年五月,入宫辅政。581年二月,他逼迫周静帝让位,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取年
号为开皇。 589年,隋文帝完成了南北统一,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延续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中国历
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从开皇元年(581年)开始,隋文帝即着手一系列的改革。
  他首先废除不合时宜的北周六官制,基本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以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三省,就
是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这三省的正副长官,即尚书省的令、仆射,门下省的纳言,内史省的监、
令,都是宰相。三省都是最高政务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刑、户、
工等六部。每部设尚书,总管本部政务。此外,有御史台和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
胪、司农、太府等九卿。在地方,简化行政机构,废除郡一级地方官,实行州、县两级制。官吏的任用
权一概由吏部掌握,禁止地方官就地录用僚佐。
  隋文帝建立的这一整套规模庞大、组织完备的官僚机构,表明封建制度已发展到成熟阶段。自隋定
制,一直沿袭到清朝。
  其次,隋文帝下令,制定对后世法律影响深远的《开皇律》,为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确立法律根据。
《开皇律》分为十二篇。判刑的名目有五种:一是死刑,二是流刑,三是徒刑,四是杖刑,五是笞刑。
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修订《开皇律》时废除了一些酷刑,如枭刑──斩首悬于木杆上;轘刑──车裂;
宫刑──破坏生殖器。也一概不用灭族刑。同时,减省一些刑律,减去死罪八十一条,流罪一百五十四
条,徒、杖等罪千余条,总共保留五百条。
  这个新的封建法律,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明文规定贵族官僚享有法律特权。凡在议亲、议故、
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即所谓“八议”范围内的人和七品以上官吏,犯罪都可以减罪
一等。九品以上官吏犯罪,可以用钱来赎罪。
  第三,隋文帝采取了许多经济措施以巩固其统治。他颁布了关于均田和租调的新令;下令将百姓成
丁年龄由十八岁推迟到二十一岁,丁男服役期限由一个月减为二十天;户调绢由一匹(四丈)减为二丈;
丁男年满五十,免役改庸等。这些规定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农民有更多时间从事农业生产。
  他还整顿了府兵制,加强中央对军队的控制权。西魏、北周建立的府兵制,士兵另立户籍,完全脱
离生产,实际上是地方豪族的武装,统兵权不归中央。隋文帝改变了这种情况,规定军人户籍属州县管
理,平时参加生产,兵农合一化。使府兵制和均田制结合起来,既保证国家的兵源,又加强了对农民的
奴役和控制。中央政府设立十二卫,各卫设大将军,为府兵最高将领,归皇帝统管,加强了封建国家对
军事机构的直接控制权。
  此外,还建立科举制,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隋文帝命令各州每年推选三个文章华美、有才能的
人,到中央受官。后来,隋文帝又下令,京官五品以上,地方官部管刺史,要由有德有才的举人担当。
到隋炀帝时,定十科举人,开设进士科,以考试诗赋为主,选择“文才秀美”的人才。这标志着科举制
度的产生。科举制度的创建,重才学而不重门第,削弱了门阀大族世袭的特权。这种“任人唯贤”的改
革,对后代影响很大。
  隋文帝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对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起了积极的作用。隋文帝统
治的后期,国家富足强盛,编户大增,仓储的丰实为历史所罕见;全国安宁,南北民众得以休息,社会
呈现空前繁荣景象。隋文帝所创隋制,为唐朝以后各朝所遵循,在历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9 大运河的开凿

世界上开凿最早的人工河

  大运河的开凿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利用自然水源、修筑人工运河、灌溉农田和进行运输的历史。据记载,春秋时
期,吴王夫差为了进攻齐国,运兵运粮,征调大批民夫,在长江与淮河之间,开凿一条运河,叫做“邗
沟”。这就是后来大运河在江苏境内的一段。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相继修建了一些渠道。这些渠道虽然
断断续续,却使大运河的开凿,在江南和中原地区初具规模了。
  随着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日益发展,修凿的局部运河,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尤其江南地区在
全国经济生活中越来越占重要地位,沟通南北水道已经成为社会经济交流的迫切需要了。
  隋统一中国后,人民得到安定的社会条件从事生产,社会经济逐渐恢复。隋文帝于584年,命宇文恺
率众重开漕渠。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一百五十多公里,名
广通渠。604年改名“永通渠”。
  但是,大规模的修造,还是在隋炀帝杨广上台以后。公元 605年,隋炀帝征发百万士兵和夫役,修
造通济渠。同年又改造邗沟。608年,又征发河北民工百万开凿永济渠。610年沟通长江河。至此,开凿
大运河的工程基本完成。
  隋炀帝在修运河同时,还在两岸筑起御道,种上杨柳树。
  从长安到江都,沿途建造离宫四十多处。此外,沿运河还建立了许多粮仓,作为转运或贮粮之所。
  隋开凿的一系列运河,西到京师大兴城,北抵涿郡,南至余杭,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
塘江五大水系,并把京师、东都、涿郡(幽州)、浚仪(汴州)、梁郡(宁州)、山阳(楚州)、江都(扬州)、
吴郡(苏州)、余杭(杭州)等通都大邑联缀在一起,从而加强了各地区间的联系。当时运河上“商船
旅往返,船乘不绝”,它对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都起了
促进作用。
  唐朝时,对运河作过一些修整。如于公元 742年在三门峡以东,人们在岩石中曾开凿一条渠道,为
“天宝河”。
  后来各个朝代,从维护统治阶级切身利益出发,都继续使用和修筑了大运河。元朝定都在大都(今
北京),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移到这里。因而,需要一条直通南北的运输线。
  元世祖忽必烈在1289年,下令开凿会通河。这条河北始临清,南到东平路(今山东境内)的安山。
又从北京到通县间开了一条通惠河,与原有的旧河道沟通。这样一来,由杭州到北京,就可以不绕道洛
阳,直接到达。而隋朝开掘的部分河道由于年久淤塞,未加清理,逐渐废弃了。现在的大运河,基本上
是元朝的河道。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个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它北起北京,南到杭州,贯通河北、
山东、江苏、浙江四省,全长为1794公里,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
最大的运河。

 

40 隋末农民起义

埋葬隋王朝的汪洋大海

  隋末农民起义是爆发在隋末推翻隋统治者的农民起义。
  隋炀帝杨广,是历史上有名的骄奢淫逸的皇帝;统治期间,百役繁兴,民脂榨尽。仅建筑东都洛阳,
每月役使二百万人,半数以上死在工地。他在西郊建造了一个大花园,周围一百公里。从江南采得大木
柱,运往东都,每根大柱须两千人往返递送,沿途络绎不绝。据记载,西苑“堂殿楼观,穷极华丽”,
不知搜刮和浪费了人民多少财富!
  611年,隋炀帝为发动攻打高丽战争,大批征兵、调粮、造战船。在隋朝官吏监督之下,造船工们日
夜立在水中工作,腰部以下都生了蛆,死去很多人。被政府征调的兵役,由全国各地向幽州(今河北、
辽宁地区)集中,源源不断;搬运粮食、兵器、盔甲和攻城机械的民夫千里征途,日夜不绝。许多人有
去无回,尸体“臭秽盈路”,十分凄惨。在农村,“耕稼失时,田畴多荒”。山东、河北一带,历来是
隋统治者搜刮财赋中心,又是进攻高丽战争中征调最多、受害最深的地方,再加上这年夏天发大水,山
东地区灾情特别严重,“百姓困穷,财力俱竭”。处在饥寒交迫困境的贫苦农民,再也不能忍受。农民
起义的烽火便首先在这里燃起。
  山东邹平县铁匠王薄首先举旗造反,各地农民纷纷响应。
  从公元614年到617年间,农民革命的风暴已席卷全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在全国各地兴起的起义军大
小不下一百支,参加的人数达数百万。后来,农民起义军汇成三支强大的农民革命队伍:一支是河南的
瓦岗军,一支是河北的窦建德军,一支是江淮地区的杜伏威军。
  瓦岗军是三支农民起义军中较强的一支,先由翟让领导,起义在瓦岗寨(今河南滑县南)。这支起
义军“多是渔猎之手”,“善用条枪”。他们把斗争矛头指向隋朝政府和门阀士族,规定不得侵掠百姓,
因而得到当地农民的拥护。他们又联合附近小股起义军,使队伍扩大到万余人。
  616年10月,隋炀帝派军队两万人来镇压。瓦岗军采取诱敌深入、伏兵袭击战术,把隋军全部歼灭。
河南道“讨捕大使”张须陀,突围不成也丧了命。农民起义军取得了荥阳大捷,奠定了在河南的胜利基
础。617年二月,瓦岗军攻下隋朝最大的粮仓──兴洛仓,“开仓恣民所到,老弱襁负,道路相属”。把
粮食分给贫苦的群众,农民起义军的队伍也迅速壮大到数十万。接着,瓦岗军又大败越王杨侗的军队,
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成为中原地区起义队伍的中心。不久,这支农民军又攻占了黎阳,回洛二仓,开
仓济民,十天内得兵二十余万人。农民军向隋朝东都洛阳进军,隋炀帝十分恐慌,派王世充率精兵增援
洛阳。瓦岗军和几十万隋军展开了激战。洛阳战役历时三个月,经过六十余次战斗,打得王世充全军溃
败,所剩不过数千。瓦岗军围困东都,控制了河南大部分地区。这时,瓦岗军发布讨伐隋炀帝的檄文,
揭露他罪大恶极,“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在瓦岗军节节胜利的同时,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也转战河北各地,占据了河北大部分地区。杜
伏威、辅公祏领导的江淮农民军,也紧密配合瓦岗军,不断地给隋王朝以严重打击。在各地农民军的包
围之下,隋朝统治者占据的少数城邑如同大海中的几个孤岛。驻守江都的隋炀帝极度的惊慌。
  他对着镜子说:“我这个好脑袋,不知道该谁来砍它。”他坐卧不安,梦中经常惊叫有“贼”。隋
炀帝杨广最终被部下杀掉,隋朝灭亡。
  当瓦岗军即将到得胜利之时,李密的投降活动导致了瓦岗军的失败。李密出身大官僚贵族家庭,参
加杨玄感兵变失败后,隐姓埋名,流浪在河北、河南之间。公元 616年,他混入瓦岗军的队伍,用欺骗
手段取得了部分领导权。同时,他又招降纳叛,扩大了自己的势力。李密的阴谋活动引起了瓦岗军内部
的斗争。翟让的“部将王儒信劝让为大冢宰,总统众务,以夺密之权”。由于翟让没能及时识破李密的
真正面目,“不以为意”,反被李密夺了权。李密自称魏公兼元帅,让翟让当了副手。公元 617年十一
月,李密以赐宴为名,杀害了翟让,篡夺了领导权。后来李密被隋朝招降,瓦岗军最后失败了。公元618
年王世充击败李密,李密投降李渊(即唐高祖),后为李渊所杀。接着河北起义军和江淮起义军也先后
被李渊镇压下去。英勇奋斗14年的隋末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被李渊地主集团夺去。但是,这次农民大起
义,推翻了隋炀帝的暴虐统治,打击了士族地主,对唐初的政治、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上一页 下一页 >>


 

 

 


 

子夜星网站
Personal Website.  Created by Midnight Star .Copy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