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 诸子百家 >> 荀子·子道篇 <29>

 


·中华典籍·


荀子·译注

  

〔战国〕荀卿·著
  

《荀子》凡二十六篇 子夜星网站整理编校
  

 

〔共32頁〕 上一頁 下一頁

 
 
第二十九 子道篇
 

  [题解]

  本篇开始几段论及孝道,所以以“子道”为篇名。但本篇并不限于论述孝道,它也记载了孔子及其学生对其他方面的问题所发表的言论。



  【原文】

  入孝出弟<1>,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若夫志以礼安,言以类使<2>,则儒道毕矣;虽舜,不能加毫末于是矣。

  〔注释〕

  <1>弟[ 音替]:同“悌”。 <2>类:法。参见《方言》《广雅》。法,规范。


  〔译文〕

  在家孝敬父母,出外敬爱兄长,这是人的小德。对上顺从,对下厚道,这是人的中德。顺从正道而不顺从君主,顺从道义而不顺从父亲,这是人的大德。至于那志向根据礼义来安排,说话根据法度来措辞,那么儒家之道也就完备了;即使是舜,也不能在这上面有丝毫的增益了。


  【原文】

  孝子所以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衷<1>。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2>;孝子不从命乃敬。故可以从而不从,是不子也;未可以从而从,是不衷也。明于从不从之义,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悫以慎行之,则可谓大孝矣。传曰:“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此之谓也。故劳苦彫萃而能无失其敬<3>,灾祸患难而能无失其义,则不幸不顺见恶而能无失其爱,非仁人莫能行。《诗》曰<4>:“孝子不匮。”此之谓也。

  〔注释〕

  <1>衷:通“忠”。 <2>修饰:此指修养与文明。 <3>彫萃:通“凋悴”,憔悴。 <4>引诗见《诗·大雅·既醉》。


  〔译文〕

  孝子不服从命令的原因有三种:服从命令,父母亲就会危险;不服从命令,父母亲就安全;那么孝子不服从命令就是忠诚。服从命令,父母亲就会受到耻辱;不服从命令,父母亲就光荣,那么孝子不服从命令就是奉行道义。服从命令,就行为像禽兽一样野蛮;不服从命令,就富有修养而端正;那么孝子不服从命令就是恭敬。所以可以服从而不服从,这是不尽孝子之道;不可以服从而服从,这是不忠于父母。明白了这服从或不服从的道理,并且能做到恭敬尊重、忠诚守信、正直老实地来谨慎实行它,就可以称之为大孝了。古书上说:“顺从正道而不顺从君主,顺从道义而不顺从父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劳苦憔悴时能够不丧失对父母的恭敬,遭到灾祸患难时能够不丧失对父母应尽的道义,即使不幸地因为和父母不顺而被父母憎恶时仍能不丧失对父母的爱,如果不是仁德之人是不能做到的。《诗》云:“孝子之孝无穷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原文】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1>:“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孔子不对<2>。

  孔子趋出,以语子贡曰<3>:“乡者<4>,君问丘也,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而丘不对,赐以为何如?”

  子贡曰:“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贞矣。夫子有奚对焉<5>?”

  孔子曰:“小人哉,赐不识也!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6>,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7>。父有争子,不行无札;士有争友,不为不义。故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

  〔注释〕

  <1>鲁哀公:名蒋,公元前494—前467年在位。 <2>孔子不对:孔子不同意鲁哀公的意思,但又不敢直斥哀公,所以不对。 <3>子贡:即子赣。 <4>乡(鄉):通“曏”[xiàng 音响]。 <5>有:通“又”。 <6>争[zhèng 音正]:通“诤”。 <7>宗庙:祭祀祖先的地方。在古代,它与“社稷”一样,象征着政权。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说:“儿子服从父亲的命令,就是孝顺吗?臣子服从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贞吗?”问了三次,孔子不回答。

  孔子小步快走而出,把这件事告诉给子贡说:“刚才,国君问我,说:‘儿子服从父亲的命令,就是孝顺吗?臣子服从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贞吗?’问了三次而我不回答,你认为怎样?”

  子贡说:“儿子服从父亲的命令,就是孝顺了;臣子服从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贞了。先生又能怎样回答他呢?”

  孔子说:“真是个小人,你不懂啊!从前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有了诤谏之臣四个,那么疆界就不会被割削;拥有千辆兵车的小国有了诤谏之臣三个,那么国家政权就不会危险;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有了诤谏之臣两个,那么宗庙就不会毁灭。父亲有了诤谏的儿子,就不会做不合礼制的事;士人有了诤谏的朋友,就不会做不合道义的事。所以儿子一味听从父亲,怎能说这儿子是孝顺?臣子一味听从君主,怎能说这臣子是忠贞?弄清楚了听从的是什么才可以叫做孝顺、叫做忠贞。”


  【原文】

  子路问于孔子曰<1>:“有人于此,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2> ,以养其亲,然而无孝之名,何也?”

  孔子曰:“意者身不敬与!辞不逊与!色不顺与!古之人有言曰:‘衣与缪与<3>,不女聊。’今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无此三者,则何为页无孝之名也<4>?意者所友非仁人邪<5>!”

  孔子曰:“由,志之!吾语女。虽有国士之力,不能自举其身,非无力也,势不可也。故入而行不修,身之罪也;出而名不章<6>,友之过也。故君子入则笃行,出则友贤,何为而无孝之名也?”

  〔注释〕

  <1>子路:即仲由(公元前542—前480年),春秋卞邑人,字子路,一字季路,孔子的学生,有勇力,曾在卫国的蒲邑(在今河南长垣县西南)当过邑长。 <2>胼胝[pián zhī 音骈之]:手脚上的老茧。 <3>衣[ 音义]:给……穿衣。 与:同“欤”。 缪:通“穋”[ 音陆]、“稑”,后种先熟的谷类。或通“醪”[láo 音劳],汁滓混合的酒。这里用作使动词,表示“给……吃饭”或“给……喝酒”。衣与缪与:与“耕耘树艺”“以养其亲”相应,指供给衣食。 <4>《集解》“何”下有“以”字,据《韩诗外传》卷九第四章删。 <5>《集解》无“意者所友非仁人邪”,据《韩诗外传》卷九第四章补。 <6>章:通“彰”。


  〔译文〕

  子路问孔子说:“这里有个人,早起晚睡,耕地锄草栽植播种,手脚都磨出了老茧,以此来赡养自己的父母,却没有孝顺的名声,为什么呢?”

  孔子说:“想来大概是他举止不恭敬吧!是他说话不谦虚吧!是他脸色不温顺吧!古代的人有句话说:‘给我穿啊给我吃啊,若不恭敬就不靠你。’现在这个人早起晚睡,耕地锄草栽植播种,手脚都磨出了老茧,以此来赡养自己的父母,如果没有举止不恭敬、说话不谦虚、脸色不温顺这三种行为,那为什么会没有孝顺的名声呢?想来大概是他所交的朋友不是个仁德之人吧!”

  孔子又说:“仲由,记住吧!我告诉你。即使有了全国闻名的大力士的力气,也不能自己举起自己的身体,这不是没有力气,而是客观情势不许可。回到家中品德不修养,是自己的罪过;在外名声不显扬,是朋友的罪过。所以君子在家就使自己的品行忠诚厚道,出外就和贤能的人交朋友,怎么会没有孝顺的名声呢?”


  【原文】

  子路问于孔子曰:“鲁大夫练而床<1>,礼邪?”孔子曰:“吾不知也。”

  子路出,谓子贡曰:“吾以夫子为无所不知,夫子徒有所不知<2>。”子贡曰:“女何问哉?”子路曰:“由问:‘鲁大夫练而床,礼邪?’夫子曰:‘吾不知也。’”子贡曰:“吾将为女问之。”

  子贡问曰:“练而床,礼邪?”孔子曰:“非礼也。”

  子贡出,谓子路曰:“女谓夫子为有所不知乎?夫子徒无所不知。女问非也。礼,居是邑,不非其大夫。”

  〔注释〕

  <1>练:白色的熟绢,古人用作为丧服,此指服练的小祥之祭(杨倞说)。古代父母死后一周年进行祭祀,称为小祥。举行小祥这种祭礼的主人头上要戴练,所以把小祥的祭礼称为练。参见《周礼·春官·大祝》“付练祥”贾公彦疏。据古代礼制,举行小祥之祭时,主人住在涂刷过白土的简陋房屋中,只睡席而不能睡床,要到父母死后二十七个月(一说二十五个月)除去丧服后才能睡床。参见《礼记·间传》。 <2>徒:犹“独”,偏偏。一说犹“乃”,却。


  〔译文〕

  子路问孔子说:“鲁国的大夫披戴白色熟绢为父母进行周年祭祀时睡床,合乎礼吗?”孔子说:“我不知道。”

  子路出来后,对子贡说:“我以为先生没有什么不知道,先生却偏偏有不知道的。”子贡说:“你问了什么呢?”子路说:“我问:‘鲁国的大夫披戴白色熟绢为父母进行周年祭祀时睡床,合乎礼吗?’先生说:‘我不知道。’”子贡说:“我将给你去问问这件事。”

  子贡问孔子说:“披戴白色熟绢为父母进行周年祭祀时睡床,合乎礼吗?”孔子说:“不合礼。”

  子贡出来,对子路说:“你说先生有不知道的事吗?先生却偏偏没有什么不知道的。你问得不对啊。根据礼制,住在这个城邑,就不非议管辖这城邑的大夫。”


  【原文】

  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由,是裾裾<1>,何也?昔者江出于岷山<2>,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3>,不避风,则不可涉也,非维下流水多邪?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由!”

  子路趋而出,改服而入,盖犹若也<4>。孔子曰:“志之!吾语女。奋于言者华<5>,奋于行者伐。色知而有能者<6>,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

  〔注释〕

  <1>裾裾[ 音居]:衣服的前襟叫“裾”,“裾裾”与下文“犹若”相对,形容穿着整齐的样子。 <2>岷山:古代所说的岷山包括现在的岷山山脉(在今四川松潘县北)与巴山山脉(在今长江三峡西北),是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岷江、嘉陵江的发源地。古人则认为是长江的发源地。 <3>放:通“方”,即后世之“傍”字,互相依附、并在一起的意思。 <4>若:相当于“然”。犹若:同“优游”、“优犹”,叠韵联绵词,与第三十一篇的“犹然”同义,形容宽舒的样子。 <5>奋:与 第二十二篇所说的“奋矜”义同。 华:通“哗”,浮夸。<6>色:脸色。这里作状语。而:犹“其”。


  〔译文〕

  子路穿戴整齐后去见孔子,孔子说:“仲由,这样衣冠楚楚的,为什么呢?从前长江发源于岷山,它开始流出来的时候,源头小得只可以浮起酒杯,等到它流到长江的渡口时,如果不把船并在一起,不避开大风,就不能横渡过去了,这不是因为下游水大的缘故么?现在你衣服已经穿得很庄重,脸上又神气十足,那么天下将有谁肯规劝你呢?仲由!”

  子路小步快走而出,换了衣服再进去,不外乎穿得很宽松的样子。孔子说:“记住!我告诉你。在说话方面趾高气扬的人夸夸其谈,在行动方面趾高气扬的人自我炫耀。从脸色上就能知道他有才能的人,是小人啊。所以君子知道了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是说话的要领;会做的就说会做,不会的就说不会,这是行动的最高准则。说话合乎这要领就是明智,行动合乎这准则就是仁德。既明智又有仁德,哪里还有不足之处了呢?”


  【原文】

  子路入。子曰:“由!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对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曰:“可谓士矣。”

  子贡入。子曰:“赐!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贡对曰:“知者知人,仁者爱人。”子曰:“可谓士君子矣<1>。”

  颜渊入<2>。子曰:“回!知者若何?仁者若何?”颜渊对曰:“知者自知,仁者自爱。”子曰:“可谓明君子矣。”

  〔注释〕

  <1>士君子,有志操和学问的人。 <2>颜渊:即颜回,字子渊,鲁国人,孔子的学生。


  〔译文〕

  子路进来。孔子说:“仲由!明智的人是怎样的?仁德的人是怎样的?”子路回答说:“明智的人能使别人了解自己,仁德的人能使别人爱护自己。”孔子说:“你可以称为士人了。”

  子贡进来。孔子说:“端木赐!明智的人是怎样的?仁德的人是怎样的?”子贡回答说:“明智的人能了解别人,仁德的人能爱护别人。”孔子说:“你可以称为士君子了。”

  颜渊进来。孔子说:“颜回!明智的人是怎样的?仁德的人是怎样的?”颜渊回答说:“明智的人有自知之明,仁德的人能自尊自爱。”孔子说:“你可以称为贤明君子了。”


  【原文】

  子路问于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孔子曰:“君子,其未得也,则乐其意;既已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者,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

  〔译文〕

  子路问孔子说:“君子也有忧虑吗?”孔子说:“君子,在他还没有得到职位时,就会为自己的抱负而感到高兴;已经得到了职位之后,又会为自己的政绩而感到高兴。因此有一辈子的快乐,而没有一天的忧虑。小人嘛,当他还没有得到职位的时候,就担忧得不到;已经得到了职位之后,又怕失去它。因此有一辈子的忧虑,而没有一天的快乐。”
 

 
〔共32頁〕 目录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上一頁 下一頁
 
  

  

 
 
子夜星网站

Personal Website.  Created by Midnight Star .Copy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