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理频道 >> 关于阳历、阴历和农历的来源及算法

 


 
 

关于阳历、阴历和农历的来源及算法


◇ 《子夜星》网站整理编注 ◇

 

阳 历


  阳历(即公历),是世界上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由“儒略历”修订而成。儒略历是公元前46年,古
罗马统帅儒略、恺撒决定采用的历法。

  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运动作为根据的历法。它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一回归年)为一年。一回归年的
长度是 365.2422日,也就是 365天5小时48分46秒,积累 4年共有 23小时15分4秒,大约等于一天,所
以,每4年增加 1天,加在2月的末尾,得366天,就是闰年。但是4年加 1天实际回归年多了44分56秒,
积满128年左右就又多算了一天,也就是在400年中约多算了3天。阳历闰年规定:公元年数可用4整除的
就算闰年;为了要在400年减去多算的3天,并规定公元世纪的整数,即公元年数是100的整数时须用400
来整除的才算闰年,如1600年、2000年、2200年、2400年就是闰年。这样,就巧妙地在400年中减去了3
天。阳历规定每年都是12个月;月份的大小完全是人为的规定,现在规定每年的 1、3、5、7、8、10、
12月为大月,每月31天;4、6、9、11月为小月,每月30天;2月平年是28天,闰年是29天。


现行阳历的发展过程

  (1)、儒略历

  现行阳历的前身,是儒略·恺撒于公元前46年,仿照古埃及历法制订的。 它规定平年365天、闰年
366天,每 4年1闰。
  平均历年:(365天×4+1天)/4=365.25日。
  儒略·恺撒 7月出生,所以他将单数月排为大月,双数月排为小月。
  本来一年365天,放置5个大月就可以了。 但是,出现6个大月,多出的一天从2月扣除。这样2月份
的小月就成了29天。

  儒略·恺撒死后,奥古斯特即位。奥古斯特把他出生的8月改为大月,8月以后双月为大月,单月为
小月。一年又多出一个大月,多出的一天又从2月份扣除。这样,2月份小月28天,大月29天。

  (2)、儒略历的误差

  儒略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历年平均长度365.2500日,四年一闰。平均历年长度与回归年的差
值是:
  365.2500日-365.2422日=0.0078日(比回归年长11分14秒)1日/0.0078日=128.2年,相差1天,400年
多出3天。
  从公元325年到公元1582年的1257年间(1582-325)多出了10天。
  0. 0078日/年×1257年=10天。(9.805日)


现行阳历

  为了宗教事物的方便,罗马教皇格雷果里十三世于公元1582年修订儒略历。改历内容有两个方面:

  (1)、使春分点回到3月21日。

  把自公元325年以来积累的误差消除。从公元1582年10月4日以后的时间一下跳到10月15日。第二年
的春分又回到了3月21日。历史上留下10天空白(1582年10月5、6、7、8、9、10、11、12、13、14日)。

  (2)、调整儒略历的置闰方法。

  将 4年1闰,改为400年97闰,400年中少了3天。能被四整除的年份是闰年,但是其中世纪之年必须
能被400整除的年份才能是闰年(凡世纪之年能被100整除不能被400整除的年份不再是闰年)。这样在400
年中减去了3天,少了3个闰年(如1700年、1800年、1900年不再是闰年)。春分固定在3月21日。

  经过格雷果里修改的历法称为格里历。20世纪20年代成为世界通行的历法──公历。

  平均历年:
  (303×365+97×366)/400年=365.2425日;
  365.2425日-365.2422日=0.0003日。(1万年差3天)。



阴 历


  阴历,是根据月相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来制订的。因为古人称月亮为太阴,所以又有太阴历
之称,是纯粹的阴历,我国使用"农历",一般人叫它"阴历",那是不对的。农历不是一种纯粹的阴历,
而是"阴阳历"。

  阴历把月亮圆缺循环一次的时间算做一个月,12个月算做一年。然而,月亮圆缺循环一次,一个朔
望月,是 29天12时44分3秒,比29天多,又比30天少。为方便,阴历把月份分成大月和小月两种,逢单
的月是大月30天,逢双的月是小月29天,一年共是354天。 实际上,一个朔望月并不正好等于一个大月
和一个小月的平均数──29天半,而是比 29天半多44分2.8秒。所以12个朔望月实际上要比354天多8小
时48分34秒,30年就要多出 11天。因此,阴历30年中就要安插 11年闰年,每逢闰年就在12个月多加一
天。阴历的闰年是355天。这样,阴历每30年中有 19年354天,11年355天,平均一年的长度是354天8小
时48分。它的一年比回归年差不多短了 11天。3年就短一个多月,17年就要短 6个多月了。所以使用这
种历时,新年不一定在冬天过,它可以在春天过,也可以在夏天或秋天过。它的惟一好处就是阴历上的
每一个日期都可以知道月亮的形状。

  阴历作为一种历法,由于它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不相协调,所以当今世界上除了几个伊斯
兰教国家因为宗教上的原因仍然使用外,其他国家一般已经废弃不用了。



农 历

  现在人们所称的阴历,实际上指的是农历,把农历混称为阴历其实是一个错误。

  农历,是把朔望月的时间作为历月的平均时间。这一点上和纯粹的阴历相同,但农历运用了设置闰
月的办法和二十四节气的办法,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这样它就又具有了阳历的成分,所以它
比纯粹的阴历好。

  现在所有的农历,据说我们的祖先远在夏代(公元前17世纪以前)就使用了这种历法。所以人们又称
它为夏历。解放后还仍然叫做夏历,1970年以后我国改称为“农历”。至于“农历”一名的由来,大概
因为由于自古以农立国,所以制订历法必须为农业服务。

  农历的历月是以朔望月为依据的。朔望月的时间是29日12小时44分3秒(即29.5366日),因此农历也
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它和纯粹的阴历并不完全一样,因为纯粹的阴历是大小月交替编排的,而农
历年大小月是经过推算决定的。

  农历每一个月初一都正好是"朔"(即月亮在太阳地球中间,且以黑着的半面对着地球的时候)。有时
可能出现两个大月,也可以连续出现两个小月。 由于朔望月稍大于29天半,所以在农历的每100个历月
里约有53个大月和47个小月。
  农历是基本上以12个月作为一年的,但12个朔望月的时间是354.3667日,和回归年比起来要相差11
天左右。这样每隔3年就要多出33天,即多出一个多月。为了要把多余的日数消除,每隔3年就要加一个
月,这就是农历的闰月。有闰月的一年也叫闰年。所以农历的闰年就有13个月了。至于闰哪个月是由节
气情况决定的。


农历为何要设置闰月?

  目前我们所用阳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为一回归年而制定的,回归年长度是365.2422天。
阴历是以月亮的圆缺变化而制定的,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 29.53天。农历是以阴历为基础,它的日期既
能显示月亮的盈亏变化,又能与公历的四季保持同步。

  农历一年按12个朔望月计算,只有354.4天,比阳历回归年少10.9天。 如果2005年不安插闰二月,
那么,春节就会出现在2005年1月10日。再过几年,农历就会出现“六月飞雪”的现象。 为了协调阴历
与阳历的季节关系,我国在春秋时代就采用“十九年七闰月”,即在19个回归年(6939.6天)中,农历要
安插七个闰月。19个农历年有228个朔望月,再加上七个闰月,就有235个朔望月(6939.7天)。因此,农
历19年安插七个闰月,就能使农历的寒暑变化与公历基本一致。


闰月怎样安插最恰当?

  闰月怎样安插才最恰当呢?这要从24个节气谈起。24个节气,我国在汉朝就有了。它从立春开始,
到大寒结束。从立春数起,逢单数的称为节气,逢双数的称为中气。农历月份是以中气作为标志的。一
年中,以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这四个中气为最重要。我国从1645年起,就在没有中气的月份安插闰
月,这是合情合理的。因为19个回归年中共有228个中气和235个朔望月,朔望月比中气多七个。因此,
有七个朔望月没有中气就自然而然地成为闰月。去年农历闰二月,就只有“清明”一个节气,而没有中
气。

  所谓:“朔不得中是谓闰”,即在一个朔望月中,如果没有包含中气,即为闰月。这个月在几月之
后,就称为闰几月。

  朔:平均历月(即朔望月29.5306日);
  中:即12中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子夜星网站
Personal Website.  Created by Midnight Star .Copy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