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王羲之·兰亭序  --- 子夜星网站
 
 
 
  
·主页 >> 子夜书案 >> 《兰亭序》真伪论辩 >> (东晋)王羲之·兰亭序


   

(东晋)王羲之·兰亭序

 
  

子夜星网站整理编辑
 



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摹本〕

  释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神龙摹本传世状貌:

  卷前隔水有“唐摹兰亭”四字标题,引首乾隆帝题“晋唐心印”四字。后纸有宋至明20家题跋、观款,钤鉴藏印180余方。其流传经过,根据各题跋、印记和记载,大致如下:南宋高宗、理宗内府、驸马都尉杨镇,元郭天锡,明内府、王济、项元汴,清陈定、季寓庸、乾隆内府。历代著录有:明汪砢玉《珊瑚网书录》、吴其贞《书画记》,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书考》、顾复《平生壮观》、吴升《大观录》、阮元《石渠随笔》、《石渠宝笈·续编》等书。刻入“兰亭八柱”,列第三。


  《兰亭序》简介:

  《兰亭序》,或可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行书法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即兴赋诗,并归纳成集,王羲之亲自为众人诗文书写此序。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

  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楷模,曾命冯承素、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可惜其真品传说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自此真迹绝世。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比如章士钊的学生高二适等。

  《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 相关资料 ---

  东晋·王羲之 (321-379 另作 303-361)

  王羲之,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父王旷,历官淮南丹阳太守、会稽内史。伯父王导,历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出将入相,官至太傅。王羲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故而世间又称之为“王右军”、“王会稽”。后与太原王述不和,称病去职,归隐会稽,自适而终。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影响甚远。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子夜星网站
Personal Website. Created by Midnight Star .Copy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