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星网站 >> 诸子百家 >> 史记〔注释本〕>> 卷一 十二本纪 五帝本纪第一


 




·卷一·
  

【西汉】司马迁 Si Ma Qian
 
  

《史记》凡一百三十卷共一百七十页 整理编校及网页策划/璞如子 子夜星网站

  
  

〔共164頁·p-1〕 上一頁 下一卷


十二本纪 五帝本纪第一

译注/解惠全 张德萍


  【说明】

  《五帝本纪》是《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中的第一篇。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创始之作。所谓纪传体的“纪”就是指本纪。《史纪》共有本纪十二篇,以历史上的帝王为中心,上自黄帝,下至司马迁当时的帝王汉武帝,依次记叙了他们的言行政迹,同时也记载了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可以说,本纪就是一部按年代次序编写的帝王简史或系统的编年大事记。本纪排在全书的最前头,历来被视为全书的纲,它保存了许多历代相传的历史资料,对于后人了解历史年代发展顺序有着重要的价值。纵观本纪十二篇,就思想内容来说,处处反映了司马迁的唯物主义史学观和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往往是从客观史实出发总结出历史经验教训,而不以个人好恶评价英雄的成败和朝代的兴衰;就艺术特色来说,最为突出的是取材慎重,剪裁适当,布局合理,详略有致,抓住重点,渲染抒情,在多数篇目中,都有精彩之笔,人物真实,场面生动,感情饱满,或敬慕,或憎恶,或惋惜,或悲壮……
  《五帝本纪》记载的是,远古传说中相继为帝的五个部落首领──黄帝、颛顼(zhuān xū,音专须)、帝喾(,音酷)、尧、舜的事迹,同时也记录了当时部落之间频繁的战争,部落联盟首领实行禅让,远古初民战猛兽、治洪水、开良田、种嘉谷、观测天文、推算历法、谱制音乐舞蹈等多方面的情况。这些虽为传说,但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地下文物的发掘来看,有些记载亦属言之有征,它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远古社会,提供了某些线索或信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就是从这远古的传说开始的,黄帝和炎帝两个部落的联合,战争,最后融为一体,在黄河流域定居繁衍,从而构成了华夏族的主干,创造了我国远古时代的灿烂文化。
  司马迁写作《五帝本纪》主要取材于《世本》《大戴礼记·五帝德》和《尚书》。材料安排巧妙是本篇的突出特点,如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与炎帝的阪泉之战,并非不可以重笔描绘,但都只是平平带过,而把笔力集中到尧、舜二帝身上。这或许有材料不足的原因,但其效果是既突出了由黄帝开创,由尧、舜继承并发扬光大的帝王事业,又使历史事件与全篇结构极其和谐。在叙写方式上,本篇开头对黄帝、颛顼、帝喾的记述,都是用叙述的口吻,侃侃道来;到了本篇的中心部分,则又利用了叙议结合,叙事中穿插对话的方式,既突出了尧、舜知人善任、从谏如流的部落联盟首领的政治家风貌,也烘托出为历代儒家所日夜思慕的自由、民主、君臣和睦的祥和政治气氛。
  五帝开创的事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的开端,《五帝本纪》又是十二篇本纪的首篇。这篇本纪,在记事上确立了历史发展的根基,在写作上又为以后各篇的铺展设下了伏笔。司马迁利用了连环锁的叙写方式,一环紧扣一环。如在写尧时提出舜,而重在写尧的知人善任;写舜时一方面继续扣紧对尧的叙写,一方面又突出了对舜的刻画,同时还带出了禹、契、后稷等,为以后各篇打下了基础。
  五帝的传说,几千年来与中华民族血脉相传,被当作贤君圣主的楷模而历代传颂。“炎黄子孙”早已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亲切称呼,“人皆可以为尧舜”、“六亿神州尽舜尧”,也早已成为鼓励人们贤能为善的有力口号。

  【译文】

  黄帝,是少典部族的子孙,姓公孙,名叫轩辕。他一生下来,就很有灵性,出生不久就会说话,幼年时聪明机敏,长大后诚实勤奋,成年以后见闻广博,对事物看得清楚。
  轩辕时代,神农氏的后代已经衰败,各诸侯互相攻战,残害百姓,而神农氏没有力量征讨他们。于是轩辕就习兵练武,去征讨那些不来朝贡的诸侯,各诸侯这才都来归从。而蚩尤在各诸侯中最为凶暴,没有人能征讨他。炎帝想进攻欺压诸侯,诸侯都来归从轩辕。于是轩辕修行德业,整顿军旅,研究四时节气变化,种植五谷,安抚民众,丈量四方的土地,训练熊、罴、貔(,音皮)、貅(xiū,音休)、(chū,音初)、虎等猛兽,跟炎帝在阪泉的郊野交战,先后打了几仗,才征服炎帝,如愿得胜。蚩尤发动叛乱,不听从黄帝之命。于是黄帝征调诸侯的军队,在涿鹿郊野与蚩尤作战,终于擒获并杀死了他。这样,诸侯都尊奉轩辕做天子,取代了神农氏,这就是黄帝。若天下有不归顺的,黄帝就前去征讨,平定一个地方之后就离去,一路上劈山开道,从来没有在哪儿安宁地居住过。黄帝往东到过东海,登上了丸山和泰山。往西到过空桐,登上了鸡头山。往南到过长江,登上了熊山、湘山。再往北,驱逐了荤粥(xūn yù,音薰玉)部族,来到釜山与诸侯合验了符契,就在逐鹿山的山脚下,建起了都邑。黄帝四处迁徙,没有固定的住处,带兵走到哪里,就在哪里设置军营以自卫。黄帝所封官职都用“云”来命名,军队号称云师。他设置了左右大监,由他们督察各诸侯国。这时,万国安定,因此,自古以来,祭祀鬼神山川的要数黄帝时最多。黄帝获得上天赐给的宝鼎,于是观测太阳的运行,用占卜用的蓍(shī,音师)草推算历法,预知节气日辰。他任用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等治理民众。黄帝顺应天地四时的规律,推测阴阳的变化,讲解生死道理,论述存与亡的原因,按照季节播种百谷草木,驯养鸟兽蚕虫,测定日月星辰以定历法,收取土石金玉以供民用,身心耳目,饱受辛劳,有节度地使用水、火、木材及各种财物。他做天子有土这种属性的祥瑞征兆,土色黄,所以号称黄帝。
  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建立自已姓氏的有十四人。
  黄帝居住在轩辕山,娶西陵国的女儿为妻,这就是嫘祖。嫘祖是黄帝正妃,生有两个儿子,他们的后代都领有天下:一个叫玄嚣,也就是青阳,青阳被封为诸侯,降居在江水;另一个叫昌意,也被封为诸侯,降居在若水。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儿,名叫昌仆,生下高阳,高阳有圣人的品德。黄帝死后,埋葬在桥山,他的孙子,也就是昌意的儿子高阳即帝位,这就是颛顼帝。
  颛顼帝高阳,是黄帝孙子,昌意的儿子。他沉静稳练而有机谋,通达而知事理。他养殖各种庄稼牲畜以充分利用地力,推算四时节令以顺应自然,依顺鬼神以制定礼义,理顺四时五行之气以教化万民,并洁净身心,以祭祀鬼神。他往北到过幽陵,往南到过交阯,往西到过流沙,往东到过蟠木。各种动物植物,大神小神,凡是日月照临的地方,全都平定了,没有不归服的。颛顼帝生的儿子叫穷蝉。颛顼死后,玄嚣的孙子高辛即位,这就是帝喾。
  帝喾高辛,是黄帝的曾孙。高辛的父亲叫蟜极,蟜极的父亲叫玄嚣,玄嚣的父亲就是黄帝。玄嚣和蟜极都没有登上帝位,到高辛时才登上帝位。高辛是颛顼的侄子。
  高辛生来就很有灵气,一出生就叫出了自己的名字。他普遍施予恩泽于众人而不及其自身。他耳聪目明,可以了解远处的情况,可以洞察细微的事理。他顺应上天意旨,了解下民之所急。仁德而且威严,温和而且守信,修养自身,天下归服。他收取土地上的物产,俭节地使用;他抚爱教化万民,把各种有益的事教给他们;他推算日月的运行以定岁时节气,恭敬地迎送日月的出入;他明识鬼神,慎重地加以事奉。他仪表堂堂,道德高尚。他行动合乎时宜,服用如同士人。帝喾治民,像雨水浇灌农田一样不偏不倚,遍及天下,凡是日月照耀的地方,风雨所到的地方,没有人不顺从归服。
  帝喾娶陈锋氏的女儿,生下放勋。 娶娵訾(jū zī,音居资)氏的女儿,生下挚。帝喾死后,挚接替帝位。帝挚登位后,没有干出什么政绩,于是弟弟放勋登位。这就是帝尧。
  帝尧,就是放勋。他仁德如天,智慧如神。接近他,就像太阳一样温暖人心;仰望他,就像云彩一般覆润大地。他富有却不骄傲,尊贵却不放纵。他戴的是黄色的帽子,穿的是黑色衣裳,朱红色的车子驾着白马。他能尊敬有善德的人,使同族九代相亲相爱。同族的人既已和睦,又去考察百官。百官政绩昭著,各方诸侯邦国都能和睦相处。
  帝尧命令羲氏、和氏,遵循上天的意旨,根据日月的出没、星辰的位次,制定历法,谨慎地教给民众从事生产的节令。另外命令羲仲,住在郁夷,那个地方叫旸(yáng,音阳)谷,恭敬地迎接日出,分别步骤安排春季的耕作。春分日,白昼与黑夜一样长,朱雀七宿(xiù,音秀)中的星宿初昏时出现在正南方,据此来确定仲春之时。这时候,民众分散劳作,鸟兽生育交尾。又命令羲叔,住在南交,分别按步骤安排夏季的农活儿,并谨慎地做好。夏至日,白昼最长,苍龙七宿中的心宿(又称大火)初昏时出现在正南方,据此来确定仲夏之时。这时候,民众就居高处,鸟兽毛羽稀疏。又命令和仲,居住在西土,那地方叫做昧谷,恭敬地送太阳落下,有步骤地安排秋天的收获。秋分日,黑夜与白昼一样长,玄武七宿中的虚宿,初昏时出现在正南方,据此来确定仲秋之时。这时候,民众移居平地,鸟兽再生新毛。又命令和叔,住在北方,那地方叫做幽都,认真安排好冬季的收藏。冬至日,白昼最短,白虎七宿中的昴(mǎo,音卯)宿初昏时出现在正南方,据此来确定仲冬之时。这时候,民众进屋取暖,鸟兽长满细毛。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用置闰月的办法来校正春夏秋冬四季。帝尧真诚地告诫百官各守其职,各种事情都办起来了。
  尧说:“谁可以继承我这个事业?”放齐说:“你的儿子丹朱通达事理。”尧说:“哼!丹朱么,他这个人愚顽、凶恶,不能用。”尧又问道:“那么还有谁可以?”驩兜说:“共工广泛地聚集民众,做出了业绩,可以用。”尧说;“共工好讲漂亮话,用心不正,貌似恭敬,欺骗上天,不能用。”尧又问:“唉,四岳啊,如今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包围了高山,漫上了丘陵,民众万分愁苦,谁可以派去治理呢?”大家都说鲧可以。尧说:“鲧违背天命,毁败同族,不能用。”四岳都说:“就任用他吧,试试不行,再把他撤掉。”尧因此听从了四岳的建议,任用了鲧。鲧治水九年,也没有取得成效。尧说:“唉!四岳:我在位已经七十年了,你们谁能顺应天命,接替我的帝位?”四岳回答说;“我们的德行鄙陋得很,不敢玷污帝位。”尧说:“那就从所有同姓异姓远近大臣及隐居者当中推举吧。”大家都对尧说:“有一个单身汉流寓在民间,叫虞舜。”尧说:“对,我听说过,他这个人怎么样?”四岳回答说;“他是个盲人的儿子。他的父亲愚昧,母亲顽固,弟弟傲慢,而舜却能与他们和睦相处,尽孝悌之道,把家治理好,使他们不至于走向邪恶。”尧说:“那我就试试他吧。”于是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他,从两个女儿身上观察他的德行。舜让她们降下尊贵之心住到妫(guī,音规)河边的家中去,遵守为妇之道。尧认为这样做很好,就让舜试任司徒之职,谨慎地来理顺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伦理道德,人民都遵从不违。尧又让他参与百官的事,百官的事因此变得有条不紊。让他在明堂四门接待宾客,四门处处和睦,从远方来的诸侯宾客也都恭恭敬敬。尧又派舜进入山野丛林大川草泽,遇上暴风雷雨,舜也没有迷路误事。尧更认为他十分聪明,很有道德,便把他叫来说道:“三年来,你做事周密,说了的话就能做到。现在你就登临天子位吧。”舜推让说自己的德行还不够,不愿接受帝位。正月初一,舜在文祖庙接受了尧的禅让。文祖也就是尧的太祖。
  这时尧年事已高,让舜代理天子政事,借以观察他做天子是否合天意。舜于是通过观测北斗星,来考察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星的运行是否有异常,接着举行临时仪式祭告上帝,用把祭品放在火上烧的仪式祭祀天地四时,用遥祭的仪式祭祀名山大川,又普遍地祭祀了各路神祗。他收集起公侯伯子男五等侯爵所持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五种玉制符信,选择良月吉日,召见四岳和各州州牧,又颁发给他们。二月,舜去东方巡视,到泰山时,用烧柴的仪式祭祀东岳,用遥祭的仪式祭祀各地的名山大川。接着,他就召见东方各诸侯,协调校正四时节气、月之大小、日之甲乙,统一音律以及长度、容量、重量的标准,修明吉、凶、宾、军、嘉五种礼仪,规定诸侯用五种圭壁、三种彩缯,卿大夫用羊羔、大雁二种动物,士用死雉作为朝见时的礼物,而五种圭璧,朝见典礼完毕以后仍还给诸侯。五月,到南方巡视;八月,到西方巡视;十一月,到北方巡视:都像起初到东方巡视时一样。回来后,告祭祖庙和父庙,用一头牛作祭品。以后每五年巡视一次,在其间的四年中,各诸侯国君按时来京朝见。舜向诸侯们普遍地陈述治国之道,根据业绩明白地进行考察,根据功劳赐给车马衣服。舜开始把天下划分为十二个州,疏浚河川。规定根据正常的刑罚来执法,用流放的方法宽减刺字、割鼻、断足、阉割、杀头五种刑罚,官府里治事用鞭子施刑,学府教育用戒尺惩罚,罚以黄金可用作赎罪。因灾害而造成过失的,予以赦免;怙恶不悛、坚持为害的要施以刑罚。谨慎啊,谨慎啊,可要审慎使用刑罚啊!
  驩兜曾举荐过共工,尧说“不行”,而驩兜还是试用他做工师,共工果然放纵邪僻。四岳曾推举鲧去治理洪水,尧说“不行”,而四岳硬说要试试看,试的结果是没有成效,所以百官都以为不适宜。三苗在江、淮流域及荆州一带多次作乱。这时舜巡视回来向尧帝报告,请求把共工流放到幽陵,以便改变北狄的风俗;把驩兜流放到崇山,以便改变南蛮的风俗;把三苗迁徙到三危山,以便改变西戎的风俗。把鲧流放到羽山,以便改变东夷的风俗:惩办了这四个罪人,天下人都悦服了。尧在位七十年得到舜,又过二十年因年老而告退,让舜代行天子政务,向上天推荐。尧让出帝位二十八年后逝世。百姓悲伤哀痛,如同死了生身父母一般。三年之内,四方各地没有人奏乐,为的是悼念帝尧。尧了解自己儿子丹朱不贤,不配传给天下,因此才姑且试着让给舜。让给舜,天下人就都得到利益而只对丹朱一人不利;传给丹朱,天下人就会遭殃,而只有丹朱一人得到好处。尧说:“我毕竟不能使天下人受害而只让一人得利”,所以最终还是把天下传给了舜。尧逝世后,三年服丧完毕,舜把帝位让给丹朱,自己躲到了南河的南岸。诸侯前来朝觐的,不到丹朱那里去,却到舜这里来。打官司的也不去找丹朱,却来找舜。歌颂功德的,不去歌颂丹朱,却来歌颂舜。舜说“这是天意呀”,然后才到了京都,登上天子之位,这就是舜帝。
  虞舜,名叫重华。重华的父亲叫瞽叟,瞽叟的父亲叫桥牛,桥牛的父亲叫句(gōu,音勾)望,句望的父亲叫敬康,敬康的父亲叫穷蝉。穷蝉的父亲是颛顼帝,颛顼的父亲是昌意:从昌意至舜是七代了。自从穷蝉为帝之后一直到舜帝,中间几代地位低微,都是平民。
  舜的父亲瞽叟是个瞎子,舜的生母死后,瞽叟又续娶了一个妻子生下了象,象桀骜不驯。瞽叟喜欢后妻的儿子,常常想把舜杀掉,舜都躲过了;赶上有点小错儿,就会遭到重罚。舜很恭顺地侍奉父亲、后母及后母弟,一天比一天地忠诚谨慎,没有一点懈怠。
  舜,是冀州人。舜曾在历山耕过田,在雷泽打过鱼,在黄河岸边做过陶器,在寿丘做过各种家用器物,在负夏跑过买卖。舜的父亲瞽叟愚昧,母亲顽固,弟弟象桀骜不驯,他们都想谋杀掉舜。舜却恭顺地行事,从不违背为子之道,友爱兄弟,孝顺父母。他们想杀掉他的时候,就找不到他;而有事要找他的时候,他又总是在身旁侍候着。
  舜二十岁时,就因为孝顺出了名。三十岁时,尧帝问谁可以治理天下,四岳全都推荐虞舜,说这个人可以。于是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了舜来观察他在家的德行,让九个儿子和他共处来观察他在外的为人。舜居住在妫水岸边,他在家里做事更加谨慎。尧的两个女儿不敢因为自己出身高贵就傲慢地对待舜的亲属,很讲究为妇之道。尧的九个儿子也更加笃诚忠厚。舜在历山耕作,历山人都能互相推让地界;在雷泽捕鱼,雷泽的人都能推让便于捕鱼的位置;在黄河岸边制做陶器,那里就完全没有次品了。一年的功夫,他住的地方就成为一个村落,二年就成为一个小城镇,三年就变成大都市了。见了这些,尧就赐给舜一套细葛布衣服,给他一张琴,为他建造仓库,还赐给他牛和羊。瞽叟仍然想杀他,让舜登高去用泥土修补谷仓,瞽叟却从下面放火焚烧。舜用两个斗笠保护着自己,像长了翅膀一样跳下来,逃开了,才得以不死。后来瞽叟又让舜挖井,舜挖井时候,在侧壁凿出一条暗道通向外边。舜挖到深处,瞽叟和象一起往下倒土填埋水井,舜从旁边的暗道出去,又逃开了。瞽叟和象很高兴,以为舜死了。象说:“最初出这个主意的是我。”象跟他的父母一起瓜分舜的财产,说:“舜娶过来尧的两个女儿,还有尧赐给他的琴,我都要了。牛羊和谷仓都归父母吧。”象于是住在舜的屋里,弹着舜的琴。舜回来后,去看望他。象非常惊愕,继而又摆出闷闷不乐的样子,说:“我正在想念你呢,想得我好心闷啊!”舜说:“是啊,你可真够兄弟呀!”舜还像以前一样待奉父母,友爱兄弟,而且更加恭谨。这样,尧才试用舜去理顺五种伦理道德和参与百官的事,都干得很好。
  从前高阳氏有富于才德的子孙八人,世人得到他们的好处,称之为八恺,意思就是八个和善的人。高辛氏有有才德的子孙八人,世人称之为“八元”,意思就是八个善良的人。这十六个家族的人,世世代代保持着他们先人的美德,没有败落他们先人的名声。到尧的时候,尧没有举用他们。舜举用了八恺后代,让他们掌管土地官职,以处理各种事务,都办得有条有理。舜又举用了八元的后代,让他们向四方传布五教,使得做父亲的有道义,做母亲的慈爱,做兄长的友善,做弟弟的恭谨,做儿子的孝顺,家庭和睦,邻里真诚。
  从前帝鸿氏有个不成材后代,昧丧理义,包藏祸心,好行凶作恶,天下人称其为“浑沌”。意思是说他野蛮不开化。少皞氏也有个不成材的后代,毁弃信义,厌恶忠直,喜欢邪恶的言语,天下人称他为“穷奇”,意思是说他怪异无比。颛顼氏有个不成材的后代,不可调教,不懂得好话坏话,天下人称他为“梼杌”,意思是说他凶顽绝伦。这三族,世人都害怕。到尧的时候,尧没有把他们除掉。缙云氏有个不成材的后代,贪于饮食,图于财货,天下人都称之为“饕餮”,意思是说他贪得无厌。天下人憎恨他,反他与上面说的三凶并列在一起称为四凶。舜在四门接待四方宾客时,流放了这四个凶恶的家族,把他们赶到了边远地区,去抵御害人的妖魔,从此开放了四门,大家都说没有恶人了。
  舜进入山林的时候,遇到暴风雷雨也不迷路误事,尧于是才知道了凭着舜的才能是可以把天下传授给他的。尧年纪大了,让舜代行天子之政,到四方去巡视。舜被举用掌管政事二十年,尧让他代行天子的政务。代行政务八年,尧逝世了。服丧三年完毕,舜让位给丹朱,可是天下人都来归服舜。禹、皋陶(yáo,音姚,或作“皐繇”)、契、后稷、伯夷、夔(kuí,音奎)、龙、倕、益、彭祖,从尧的时候就都得到举用,却一直没有职务。于是舜就到文祖庙,与四岳商计,开放四门,了解勾通四方的情况,他让十二州牧讨论称帝应具备的功德,他们都说要办有大德的事,疏远巧言谄媚的小人,这样,远方外族,就都会归服。舜对四岳说:“有谁能奋发努力,建立功业,光大帝尧的事业,授给他官职辅佐我办事呢?”四岳都说:“伯禹为司空,可以光大帝尧事业。”舜说:“嗯,好!禹你去负责平治水土,一定要努力办好!”禹跪地叩头拜谢,谦让给稷、契和皋陶。舜说:“好了,去吧!”舜说:“弃,黎民正在挨饿受饥,你负责农业,去教他们播种百谷吧。”舜说:“契,百官不相亲爱,五伦不顺,你担任司徒,去谨慎地施行五伦教育,做好五伦教育,在于要宽厚。”舜又说:“皋陶,蛮夷侵扰中原,抢劫杀人,在我们境内外作乱。你担任司法官,五刑要使用得当,根据罪行轻重,大罪在原野上执行,次罪在市、朝内执行,同族人犯罪送交甸师氏处理;五刑宽减为流放的,流放远近要有个规定,按罪行轻重分别流放到四境之外、九州之外和国都之外。只有公正严明,才能使人信服。”舜问:“那么谁能管理我的各种工匠?”大家都说垂可以。于是任命垂为共工,统领各种工匠。舜又问:“谁能管理我山上泽中的草木鸟兽?”大家都说益行。于是任命益为朕虞,主管山泽。益下拜叩头,推让给朱虎、熊罴。舜说:“去吧,你行。”就让朱虎、熊罴做其助手。舜说:“喂,四岳,有谁能替我主持天事、地事、人事三种祭祀?”大家都说伯夷可以。舜说:“喂,伯夷,我任命你担秩宗,主管祭祀,要早晚虔敬,要正直,要肃穆清洁。”伯夷推让给夔、龙,舜说:“好,就任命夔为典乐,掌管音乐,教育贵族子弟,要正直而温和,宽厚而严厉,刚正却不暴虐,简捷却不傲慢;诗是表达内心情感的,歌是用延长音节来咏唱诗的,乐声的高低要与歌的内容相配合,还要用标准的音律来使乐声和谐。八种乐器的声音谐调一致,不要互相错乱侵扰,这样,就能通过音乐达到人与神相和的境界啦。”夔说:“呣,我轻重有节地敲起石罄,各种禽兽都会跟着跳起舞来的。”舜说:“龙,我非常憎恶那种诬陷他人的坏话和灭绝道义的行为,惊扰我的臣民,我任命你为纲言官,早晚传达我的旨命,报告下情,一定要诚实。”舜说:“喂,你们二十二个人,要谨守职责,时时辅佐我做好上天交付的治国大事。”此后,每三年考核一次功绩,经过三次考核,按照成绩升迁或贬黜,所以不论远处近处,各种事情都振兴起来了。又根据是否归顺,分解了三苗部族。
  这二十二人个个成就功业:皋陶担任大理,掌管刑法,断案平正,人们都佩服他能按情据实断理;伯夷主持礼仪,上上下下能都够礼让;垂担任工师,主管百工,百工都能做好自己工作;益担任虞,主管山泽,山林湖泽都得到开发;弃担任稷,主管农业,百谷按季节茂盛成长;契担任司徒,主管教化,百官都亲善和睦;龙主管接待宾客,远方诸侯都来朝贡;舜所置十二州牧做事,禹所定九州内的民众没有谁违抗。其中禹的功劳最大,开通了九座大山,治理了九处湖泽,疏浚了九条河流,辟定了九州方界,各地都按照应缴纳的贡物前来进贡,没有不恰当的。纵横五千里的领域,都受到安抚,直到离京师最远的边荒地区。那时,南方安抚到交阯、北发,西方安抚到戎、析枝、渠廋、氐、羌,北方安抚到山戎、发、息慎,东方安抚到长、鸟夷,四海之内,共同称颂帝舜的功德。于是禹创制《九招》乐曲歌颂舜的功德,招来了祥瑞之物,凤凰也飞来,随乐声盘旋起舞。天下清明的德政都从虞之物,凤凰也飞来,随乐声盘旋起舞。天下清明的德政都从虞舜帝开始。
  舜二十岁时因为孝顺而闻名,三十岁时被尧举用,五十岁时代理天子政务,五十八岁时尧逝世,六十一岁时接替尧登临天子之位。登位三十九年,到南方巡视,在南方苍梧的郊野逝世。葬埋在长江南岸的九嶷山,这就是零陵。舜登临帝位之后,乘着有天子旗帜的车子去给父亲瞽叟请安,和悦恭敬,遵循为子之孝道。又把弟弟象封在有鼻为诸侯。舜的儿子商均不成材,舜就事先把禹推荐给上帝。十七年后舜逝世。服丧三年完毕,禹也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就跟舜让给尧的儿子时的情形一样。诸侯归服禹,这样,禹就登临了天子之位。尧的儿子丹朱,舜的儿子商均分别在唐和虞得到封地,来奉祀祖先。禹还让他们穿自己家族的服饰,用自己家族的礼乐仪式。他们以客人的身份拜见天子,天子也不把他们当臣下对待,以表示不敢专擅帝位。
  从黄帝到舜、禹,都是同姓,但立了不同的国号,为的是彰明各自光明的德业。所以,黄帝号为有熊,帝颛顼号为高阳,帝喾号为高辛,帝尧号为陶唐,帝舜号为有虞。帝禹号为夏后,而另分出氏,姓姒氏。契为商始祖,姓子氏。弃为周始祖,姓姬氏。
  太史公说:学者们很多人都称述五帝,五帝年代已经很久远了。《尚书》只记载着尧以来的史实,而各家叙说黄帝,文字粗疏而不典范,士大夫们也很难说得清楚。孔子所传下来的《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读书人有的也不传习。我曾经往西到过空桐,往北路过涿鹿,往东到过大海,往南渡过长江、淮水,所到过的地方,那里的老前辈们都往往谈到他们各自所听说的黄帝、尧、舜的事迹,风俗教化都有不同,总起来说,我认为那些与古文经籍记载相符的说法,接近正确。我研读了《春秋》、《国语》,它们对《五帝德》、《帝系姓》的阐发都很明了,只是人们不曾深入考求,其实它们的记述都不是虚妄之说。《尚书》残缺已经有好长时间了,但散轶的记载却常常可以从其他书中找到。如果不是好学深思,真正在心里领会了它们的意思,想要向那些学识浅薄,见闻不广的人说明白,肯定是困难的。我把这些材料加以评议编次,选择了言辞特别雅正的,著录下来,写成这篇本纪,列于全书的开头。


  【原文及注释】

  黄帝者,少典之子<1>,姓公孙<2>,名曰轩辕。生而神灵<3>,弱而能言<4>,幼而徇齐<5>,长而敦敏<6>,成而聪明<7>。

  〔注释〕
  <1>少典──《索隐》注:“少典者,诸侯国号,非人名也。” 按:这里所谓“诸侯国号”实际就是远古部族名。 子:指后代。 <2>公孙──《索隐》引皇甫谧云:“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据此,则黄帝姓姬。《会注考证》云:“《大戴礼·五帝德》无‘姓公孙’三字,未详史公所本”,又引崔述云:“公孙者,公之孙(公侯之孙)也”。认为公孙不是黄帝的姓。 <3>神灵──指有神异之气。 <4>弱──幼弱,这里指出生不久。《索隐》注:“潘岳有《哀弱子》篇,其子未七旬曰弱。”(“未七旬”,还不到七十天。) <5>徇齐──徇,疾也,齐,速也。疾:敏捷,指智虑敏捷。 <6>敦──敦厚,诚实。 敏:勉,勤勉。 <7>聪明──本为听力好,视力好,即耳聪目明之意,这里指见闻广,能明察。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1>。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2>,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3>,以征不享<4>,诸侯咸来宾从<5>。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6>,治五气<7>,艺五种<8>,抚万民,度四方<9>,教熊罴貔貅貙虎<10>,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11>披山通道<12>未尝宁居<13>。

  〔注释〕
  <1>世──后嗣,后代。 <2>暴虐──侵害,侵侮。 百姓:指贵族,百官。百姓在战国以前是对贵族的总称,因为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姓。 <3>习──演习、操练。 干戈:古代兵器。 <4>不享──指不来朝拜的诸侯。诸侯向天子进贡朝拜叫:享。 <5>咸──都。 宾从:归顺,归从。 <6>振──整顿。 <7>五气──五行之气。古代把五行和四时相配:春为木,夏为火,季夏(夏季的第三个月,即阴历六月)为土,秋为金,冬为水。“治五气”,是指研究四时节气变化。 <8>艺──种植。 五种:指黍、稷、稻、麦、菽等谷物。 <9>度四方──指丈量四方土地,加以规划。 度,量长短。 <10>熊、罴、貔、貅、貙、虎──都是猛兽名。《索隐》认为这六种猛兽经过训练可以作战,《正义》以为是用来给军队命名的,借以威吓敌人。按──六种猛兽可能是六个氏族的图腾。 <11>平者──指平服的地方。 去:离开。 <12>披──开,打开。 <13>宁居──安居。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1>。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2>,合符釜山<3>,而邑于涿鹿之阿<4>。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5>,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6>。获宝鼎,迎日推荚<7>。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8>。顺天地之纪<9>,幽明之占<10>,死生之说,存亡之难<11>。时播百谷草木<12>,淳化鸟兽虫蛾<13>,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14>,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15>。有土德之瑞<16>,故号黄帝。

  〔注释〕
  <1>岱宗──即泰山。 <2>荤粥──部族名,即匈奴。 <3>合符──验证符契。 符,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所用的凭证,用竹木或金玉制成,剖而为二,双方各执一半,用时相合以验真假,叫做合符。又:《索隐》引郭子横《洞冥记》称东方朔云:“[釜]山出瑞云,应王者之符命”。“符命”,上天赐祥瑞与人君,作为受命于天的凭证。据此,则“符”为符命,“合符”意思是说,釜山的瑞云与黄帝的黄云之瑞相符。 <4>邑──这里是建城邑的意思。 阿:山脚。 <5>官名皆以云命──用云来命名官职。《集解》引应劭曰:“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左传·昭公十七年》云:“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纪师而云名。” <6>封禅──古代帝王所举行的祭祀天地山川的盛典。在泰山筑坛以祭天叫“封”,在梁父山辟草以祭地叫“禅”。 与:跟……比。 <7>“获宝鼎”二句──“迎”,预测,预推。 “推”,推算。 “荚”(,音策),同“策”。《索隐》据《封禅书》有“黄帝得宝鼎神策”和“于是推策迎日”二句,认为神策即神蓍(shī,音师),用以占卜的蓍草。这两句意思,就是黄帝观测太阳的运行用神策推算历法,预知节气日辰。又《正义》:“黄帝受神荚,命大挠造甲子(即天干地支),容成造历(即黄帝历)是也。” <8>举──提拔任用。 <9>天地之纪──指天地四时运行的规律。 “纪”:规律。<10>幽明──指阴阳。 <11>难(nàn,音“南”,去声)──论说,争辩。 <12>时──按季节。一说“时”通“莳”,栽种。 <13>淳化──驯养。虫蛾:指蚕。传说黄帝的正妃嫘(léi,音雷)祖教民养蚕、缫丝、织帛。 <14>“旁罗”句──此句历来解说不一。《大戴礼记·五帝德》作“历离日月星辰,极畋土石金玉”,王聘珍《解诂》注云:“离者,别其次位。 极,致(招致,求得)也。 畋,取也。”译文以此为参照而译出。 <15>节用──即为有节制地使用,如按季节采伐树木、捕鱼打猎等。 <16>土德之瑞──《吕氏春秋·应同》:“黄帝之时,天先见(现)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效法、取法)土。”《封禅书》──“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螾见。”古人认为帝王兴起,上天先呈现某种征兆,显示给下人。其实这只是传说和附会,不可信。“德”,属性。“瑞”,祥兆。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1>。

  〔注释〕
  <1>姓──在远古时代本为氏族(部落)标记,它标明一个人所出生的氏族,与后世的“姓”不同。这里所说“得姓”,大约是指由于人口繁殖,由黄帝氏族又分为若干个氏族。《国语·晋语四》:“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音宣)、依是也。”韦昭注:“得姓,以德居官,而初赐之姓谓十四人,而内二人为姬,二人为己,故十二姓。”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1>: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2>。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3>,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注释〕
  <1>其后皆有天下──他们的后代都领有天下,为天子。玄嚣的后代如帝喾和尧,昌意的后代如颛顼和舜。 <2>降居──指被封为诸侯。 <3>崩──古代帝王或王后死叫“崩”。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1>,疏通而知事<2>;养材以任地<3>,载时以象天<4>,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5>,絜诚以祭祀<6>。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7>,大小之神<8>,日月所照,莫不砥属<9>。帝颛顼生子曰穷蝉。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

  〔注释〕
  <1>静渊──沉静稳练,镇定深沉。<2>疏通──通达。 <3>任地──开发利用土地。 <4>载──推步,推算天文历法。 象:法象、取法。 “象天”,这里指顺应自然。 <5>气──指四时五行之气。 <6>絜(jié,音洁)──同“洁”。古人祭祀之前要斋戒沐浴,洁净身心,以表示虔敬。 <7>动静之物──天地万物。动物指鸟兽之类,静物指草木之类。 <8>大小之神──据《正义》注:大神指五岳(中岳嵩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四渎(江、河、淮、济)之神。 小神,指小山平地之神。 <9>砥(,音底)──本指磨刀石,引申为平,平定之义。 属:归属,归附。


  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于颛顼为族子<1>。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2>;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3>,历日月而迎送之<4>,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5>,其德嶷嶷<6>。其动也时<7>,其服也士<8>。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9>,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崩)<10>,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注释〕
  <1>族子──侄子。 <2>自言其名──《正义》引《帝王纪》云:“帝喾高辛,姬姓也。其母生见其神异,自言其名曰岌。” <3>诲──教导。 <4>历──本是记载历法的书,这里是推历的意思。 <5>色──外表,仪表。 郁郁:有文彩的样子。 <6>嶷(,音疑)嶷──高峻的样子,指品德高尚。 <7>时──适时,合于时宜。 <8>服──服用,指衣服、宫室、车马、器物等。 <9>溉──灌溉。一说:“同“概”,本指量粮食时用以刮平升斗的工具,引申为公平。执中:公平,不偏不倚。按:《大戴礼记·五帝德》此句作“执中而获天下”。 <10>不善──《索隐》云:“古本作不著”。“不著”,指政迹不显。


  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1>。就之如日<2>,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3>。黄收纯衣<4>,彤车乘白马<5>。能明驯德<6>,以亲九族<7>。九族既睦,便章百姓<8>。百姓昭明,合和万国<9>。乃命羲、和,敬顺昊天<10>,数法日月星辰<11>,敬授民时<12>。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敬道日出<13>,便程东作<14>。日中<15>,星鸟<16>,以殷中春<17>。其民析<18>,鸟兽字微<19>。申命羲叔<20>,居南交。便程南为<21>,敬致<22>。日永<23>,星火<24>,以正中夏<25>。其民因<26>,鸟兽希革<27>。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28>,便程西成<29>。夜中<30>,星虚<31>,以正中秋<32>。其民夷易<33>,鸟兽毛毨<34>。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便在伏物<35>。日短<36>,星昴<37>,以正中冬<38>。其民燠<39>,鸟兽氄毛<40>。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41>。信饬百官<42>,众功皆兴。

  〔注释〕
  <1>知(zhì,音智)──同“智”。 <2>就──接近。 <3>舒──放纵。 《大戴礼记·五帝德》作“豫”。 <4>黄收──黄色的帽子。 “收”,古代的一种帽子,夏朝把冕称为收。纯衣:黑色衣服。《索隐》:“纯,读曰缁(黑色)。” <5>彤──朱红色。 <6>明──尊敬。驯德:善德,指有善德的人。 “驯”,善。《尚书·尧典》作“俊”。 <7>九族──指上至高祖、下至玄孙同族九代人。 <8>便章──即“辨章”,辨明。 《尚书·尧典》作“平章”,“平” 通“辨”。 <9>合和──和睦。 <10>敬──恭谨。 昊天:上天。 <11>“数法”句──意思是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制定历法。“数”,历数,这里指推定历数。“法”,法象,效法,这里指观察。此句《尚书·尧典》作“历象日月星辰”。 <12>敬授民时──慎重地教给民众农事季节。 “授时”,作用同于后世的颁行历法,民众据以安排农事,适时播种、收获。 <13>敬道日出──恭敬地迎接日出。因为三春主东,日出东方,所以,“敬道日出”即指迎接春季来临。 <14>便程──分别次第,使做事有步骤。“便”,通“辨”,别。东作:指春天的农事。 <15>日中──指春分,这一天昼夜平分。 <16>星鸟──指星宿(xiù,音秀)黄昏时出现在正南方。星宿是南方朱雀七宿的第四宿,所以称星鸟。按:二十八宿中的有些星宿,是古人测定季节的观测对象,此句的“星鸟”及下文的星火、星虚、星昴(mǎo,音卯)即是。<17>殷──正,推定。 中(zhòng,音仲)春:即仲春,春季第二个月,就是阴历二月。 <18>析──分,分散,指分散劳作。 <19>字──生子。 微:通“尾”,交尾。 按:“字微”,《尚书·尧典》作“孳尾”。 <20>申──重复。 <21>南为──指夏天的农事。 “为”与“东作”的“作”同义。 <22>致──求得,这里指求得功效。 <23>日永──指夏至,这一天昼长夜短。“永”,长。 <24>星火──指心宿黄昏时出现在正南方。心宿是东方苍龙七宿中的第五宿,又叫大火。 <25>中夏──即仲夏,夏季的第二个月,就是阴历五月。 <26>因──就,依靠,指就高处而居。 <27>希革──指夏季炎热,鸟兽皮上毛羽稀少。“希”,同“稀”。“革”,兽皮。 <28>敬道日入──三秋主西,日入西方,所以,“敬道日入”即迎接秋季到来。 <29>西成──指秋天万物长成。 <30>夜中──指秋分,这一天黑夜和白昼平分。 <31>星虚──指虚宿黄昏时出现在正南方。虚宿是北方玄武七宿的条四宿。 <32>中秋──即仲秋,秋季的第二个月,就是阴历八月。 <33>夷易──平,平坦,这里是指迁回平地居住。 <34>毨(xiǎn,音显)──指秋季鸟兽更毛。 <35>便在──这里有认真过问的意思。 “在”,视,省视。伏物:指冬季收藏贮存各种物资。“伏”,藏。 <36>日短──指冬至,这一天昼短夜长。<37>星昴──指昴宿黄昏时出现在正南方。昴宿是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 <38>中冬──即仲冬,冬天的第二个月,就是阴历十一月。 <39>燠──暖,热,明,这里指防寒取暖。 <40>氄(róng,音荣)──鸟兽细软而茂密的毛。 <41>“岁三百”句──大意是说按太阳历计算,一年有366天(这是举其成数,实际为365.2425日),按太阴历计算,一个月有29.5306天,一年十二个月共354日(或355日),为了解决二者的矛盾,就采取置闰月的办法,使这两个周期协调起来,使一年中的节气与四季的实际气候相符,以利生产。我国古代的历法都是阴阳合历,但在尧的时代未必已认识到如此精确的程度。“岁”,年,指太阳年。 <42>信──诚。饬:通“敕”,告诫。


  尧曰:“谁可顺此事<1>?”放齐曰:“嗣子丹朱开明<2>。”尧曰:“吁<3>!顽凶<4>,不用。”尧又曰:“谁可者?”驩兜曰:“共工旁聚布功<5>,可用。”尧曰:“共工善言,其用僻<6>,似恭漫天<7>,不可。”尧又曰:“嗟,四岳<8>,汤汤洪水滔天<9>,浩浩怀山襄陵<10>,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尧曰:“鲧负命毁族<11>,不可。”岳曰:“异哉<12>,试不可用而已<13>。”尧于是听岳用鲧。九岁,功用不成<14>。

  〔注释〕
  <1>顺──继承。 <2>嗣子──应该继承父位之子。开明:通达聪明。 <3>吁──叹词,表示怀疑和不满。 <4>顽凶──愚顽凶恶。 “凶”《尚书·尧典》作“讼”,意思是好争辩。<5>旁聚──是指广泛聚集民众。 “旁”,广泛。 布:显露,显示。 <6>用僻──用心邪僻。<7>漫──欺瞒,骗。 <8>四岳──分掌四方的诸侯首领。 <9>汤汤(旧读shāng,音商)──水流盛大的样子。 <10>怀──怀抱,这里是包围的意思。襄:上漫,淹没。 <11>负命──违背天命。 毁族:毁败同族的人。 <12>异──举,任用。 <13>已:停止,指罢免。 <14>功用──功业。


  尧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1>,践朕位<2>?”岳应曰:“鄙德忝帝位<3>。”尧曰:“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4>。”众皆言于尧曰:“有矜在民间<5>,曰虞舜。”尧曰:“然,朕闻之。其何如?”岳曰:“盲者子。父顽,母嚚<6>,弟傲<7>,能和以孝,烝烝治<8>,不至奸<9>。”尧曰:“吾其试哉。“于是尧妻之二女<10>,观其德于二女。舜饬下二女于妫汭<11>,如妇礼<12>。尧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13>,五典能从。乃遍入百官<14>,百官时序<15>。宾于四门<16>,四门穆穆<17>,诸侯远方宾客皆敬。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尧以为圣<18>,召舜曰:“女谋事至而言可绩<19>,三年矣。女登帝位。”舜让于德不怿<20>。正月上日<21>,舜受终于文祖<22>。文祖者,尧大祖也<23>。

  〔注释〕
  <1>庸命──指顺应天命。“庸”同“用”。 <2>践朕位──继承我的帝位。“朕”,我。按:“朕”本为通用第一人称代词,自秦始皇起才专用于帝王自称。 <3>鄙德──德行浅薄。忝(tiǎn,音舔):辱,玷污。 <4>贵戚及疏远──指远近大臣。 “贵戚”,同姓的人。 <5>矜(guān,音官)──通“鳏”,无妻的成年男子。 <6>嚚(yín,音淫)──愚顽。 <7>傲──傲慢,凶狠。 <8>烝烝──形容孝德厚美样子。 <9>奸──指干邪恶的事。 <10>妻之二女──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尧之二女即娥皇和女英。 <11>下二女──让二女降尊。“下”,卑下,谦下。妫汭:妫水边上。“汭”河岸。也有人说“汭”是河名,在沩水之北。 <12>如──顺,遵循。 <13>五典──即五常之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14>入──参与,参加。<15>时──是,这里是因此、就的意思。序:有秩序。 <16>宾──指接迎朝见的诸侯和远宾。门:指天子朝会诸侯的明堂之门。 <17>穆穆──庄敬和悦的样子。 <18>圣──具有最高的智慧与道德。 <19>女(,音汝)──同“汝”,你。至:周到。 绩:成,这里指做到。 <20>让于德──用德行不够来推辞。怿:悦。 <21>上日──朔日,初一。 <22>受终──接受尧的禅让。“终”,指尧终止天子的事。文祖:指帝尧的祖庙。 <23>大祖──即太祖,始祖。


  于是帝尧老<1>,命舜摄行天子之政<2>,以观天命<3>。舜乃在璇玑玉衡<4>,以齐七政<5>。遂类于上帝<6>,禋于六宗<7>,望于山川<8>,辩于群神<9>。揖五瑞<10>,择吉月日,见四岳诸牧<11>,班瑞<12>。岁二月,东巡狩<13>,至于岱宗,祡<14>,望秩于山川<15>。遂见东方君长<16>,合时月正日<17>,同律度量衡<18>,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为挚<19>,如五器<20>,卒乃复<21>。五月,南巡狩;八月,西巡狩;十一月,北巡狩:皆如初。归,至于祖祢庙<22>,用特牛礼<23>。五岁一巡狩,群后四朝<24>。遍告以言<25>,明试以功<26>,车服以庸<27>。肇十有二州<28>,决川<29>。象以典刑<30>,流宥五刑<31>,鞭作官刑<32>,扑作教刑<33>,金作赎刑<34>。眚灾过<35>,赦;怙终贼<36>,刑。钦哉<37>,钦哉,惟刑之静哉<38>!

  〔注释〕
  <1>于是──在这个时候。 <2>摄行──代行。 <3>天命──天意,上天的旨意。 <4>在──观察,观测。 璇玑玉衡:指北斗星。 《天官书》:“北斗七星,所谓璇玑玉衡,以齐七政。”“璇玑”就是斗魁(斗身),斗魁的第二颗星叫天璇,第三颗星叫天玑,所以用璇玑代表斗魁。“玉衡”是从斗魁算起的第五颗星,属于斗杓,即斗柄。古人很重视北半星,因为可以利用它来辨方向,定季节。旧注多以“璇玑玉衡”为观测天象的仪器,似后世的浑天仪,恐未可信。 <5>齐七政──意思是测定日月五星运行是否正常,以判断政事之得失。古人迷信,认为天象的变化,如日月蚀,五星相聚等与人事吉凶有关。 “齐”,排列,校正。“七政”,指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星。 <6>类──古代祭祀名。临时祭告上天叫类祭。 <7>禋(yīn,音因)──古代祭祀名。把祭品放在火上烧,使香味随烟上达于天,叫禋祭。 六宗:各家说法不一。马融认为是指天、地、四时。 <8>望──古代祭祀名。遥望山川举行祭祀叫望祭。 <9>辩──通“遍”,普遍地祭祀。 <10>揖──通“辑”,敛,聚敛。 五瑞:五种瑞信,即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诸侯所执作为符信的玉圭。《周礼·典瑞》:“公执桓圭,九寸;侯执信圭,七寸;伯执躬圭,五寸;子执谷璧,男执蒲璧,皆五寸。” <11>见──召见。诸牧:指各地长官。 <12>班──同“颁”,分赐,颁发。 <13>巡狩──天子视察诸侯辖地,检查政绩。 <14>祡──同“柴”,古代祭祀名,烧柴祭天,叫做“祡祭”。 <15>望秩──按次序遥祭。“秩”,次序。 <16>君长──诸侯首领。 <17>合──统一协调。 正:校正。 <18>同──统一。 律:音律。古代音乐用十二根长度不同的竹管(律管),确定十二个高度不同的标准音,称为十二律。 度:长度。量:容量。 衡:重量。 <19>五礼──指吉、凶、宾、军、嘉五种礼仪。《正义》:“《周礼》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祗,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也。” 五玉:即“五瑞”。 《集解》引郑玄曰:“执之曰瑞,陈之曰玉。” 三帛:指三种不同颜色的缯帛,诸侯用于朝见的礼品。又《集解》引郑玄曰:“帛,所以荐玉也。必三者,高阳氏后用赤缯,高辛氏后用黑缯,其余诸侯皆用白缯。” 二生:是指羔羊、雁,卿大夫用于朝见的礼品。 一死:指雉,即野鸡,士用于朝见的礼品。 挚:通“贽”,古代初次拜见尊长时所送的礼物。此指以上所说诸侯、卿大夫、士等所执的礼物。 <20>如──至于。 五器:即五玉、五瑞。 <21>卒──结束,指朝见完毕。 复:还,指归还给诸侯。 <22>祖祢(,音你)──父亲的神主入庙后称祢。 《正义》引何休云:“生曰父,死曰考,庙曰祢。” <23>特牛礼──指以一头牛作祭品的祭礼。 “特”,一头牲。 <24>群后四朝──《集解》引郑玄曰:“巡狩之年,诸侯见于方岳之下。其间四年,四方诸侯分来朝于京师也。”“群后”,指各个诸侯。“后”,君主,这里指诸侯国君主。 <25>“遍告”句──《正义》云:“言遍告天子治理之言也。”又《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引《夏书》此句作“赋纳以言”,杨伯峻注:“赋为敷之借字,遍也。谓不论卑尊远近,如其言善,即遍加纳取。”据此,则“遍告以言”也可讲作诸侯普遍地以善言告舜。 <26>试──考察。 <27>车服以庸──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庸谓酬劳报功……谓以车马衣服酬其功。盖指官阶不同,车服亦异,赐以车服,所以表示尊贵宠荣。”“车服”,这里是赐给车服之意。 <28>肇──开始,创立。 十二州:即冀、兖、青、徐、荆、扬、豫、梁、雍、并、幽、营。 <29>决川疏通河道。 <30>象──执法,以法治理。典刑:常刑,即指下句所说的“五刑”。 <31>流宥五刑──用流放的办法宽大处理犯五刑的人。“流”,流放。“宥”,宽赦。 “五刑”,指墨(脸上刺字)、劓、剕(断足)、宫(阉割男子的生殖器,毁坏女子的生殖机能)、大辟(即死刑)等五种刑罚。 <32>官刑──官府中使用的刑罚。 <33>扑──用夏(贾树)或楚(荆树)做的一种用来打人的刑具。 教刑:指学校中使用的刑罚。 <34>金作赎刑──意思是,可以用金赎罪。“金”当是黄铜。《集解》引马融曰:“金,黄金也。”不可信。陈直《新证》注云:“虞夏时是否已用金属及已用金属货币,尚属存疑。” <35>眚(shěng,音省)灾过──因灾祸而致过失。“眚灾”,灾祸。“眚”也是“灾”义。 <36>怙终贼──意思是有所仗恃作恶为害。“怙”,倚仗。“终”,指坚持到底。“贼”,害,作恶。 <37>钦──敬谨,慎重。 <38>静──静谧,这里是审慎的意思。


  驩兜进言共工<1>,尧曰不可而试之工师,共工果淫辟<2>。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强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3>。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4>。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5>;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6>,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7>,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8>。

  〔注释〕
  <1>进言──荐。 <2>淫辟──放纵邪僻。 <3>不便──不利,不宜,此为不以为宜的意思。<5>三苗──我国古代部族名,散居于今湘、鄂、赣、皖毗邻地区。 数(shuò,音朔):屡次。<5>变──指改变当地的风俗。 北狄:指北方的部族。下文“南蛮”“西戎”“东夷”分别指南方、西方、东方的部族。 <6>迁──使迁徙,即流放。 <7>殛,通“极”,流放远方。<8>罪──治罪。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1>,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2>。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尧知子丹朱之不肖<3>,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4>。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5>;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6>”,而卒授舜以天下。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7>,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8>,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9>。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10>,是为帝舜。

  〔注释〕
  <1>老──年老告退。 <2>辟位──退位。“辟”同“避”。 <3>不肖──不贤,不成才。<4>权──权且,姑且。 <5>病──害,这里有不利、遭殃的意思。 <6>终──最终,毕竟。<7>朝觐(jìn,音近)──诸侯朝见天子,春天朝见叫朝,秋天朝见叫觐。 <8>狱讼──打官司,犯口舌。 <9>讴歌者──指歌功颂德的人。 <10>中国──国都,京师,又谓中央之国。 践:登临。


  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1>。
  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2>,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3>,日以笃谨,匪有解<4>。
  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淦雷泽<5>,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6>,就时于负夏<7>。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8>。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9>。

  〔注释〕
  <1>微──卑微,指地位低贱。 庶人:平民。 <2>及──赶上。 <3>事──侍奉。 <4>匪──没有,不。 解:同“懈”,怠慢。 <5>陶──制陶器。 <6>什器──指家用器物。“什”,杂,多种。 <7>就时──逐时,乘时,乘时逐利,即经商做买卖。 <8>兄弟──对待弟弟像当哥哥的样子。 《考证》:“兄疑当作友。” 孝慈:孝敬父母。 “慈”,指双亲。<9>尝──通“常”。


  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1>,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2>。舜居妫汭,内行弥谨。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3>,甚有妇道。尧九男皆益笃。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4>;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5>;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6>。一年而所居成聚<7>,二年成邑<8>,三年成都<9>。尧乃赐舜絺衣<10>,与琴,为筑仓廪<11>,予牛羊。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12>,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扞而下<13>,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14>。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为已死。象曰:“本谋者象。”象与其父母分,于是曰:“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牛羊仓廪予父母。”象乃止舜宫居<15>,鼓其琴。舜往见之。象鄂不怿<16>,曰:“我思舜正郁陶<17>!”舜曰:“然,尔其庶矣<18>!”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于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

  〔注释〕
  <1>内──指在家中。 <2>外──与“内”相对,指在外。 <3>亲戚──指父母兄弟姊妹。<4>畔──田界。 <5>居──住处,这里指捕鱼时便于站脚的地方。《韩非子·难一》记载此事作“河滨之渔者争坻(chí,音迟,水中小洲),舜往渔焉,期(,音基)年而让长。”(“期”,一周年) <6>苦窳(gǔ yǔ,音古雨)──粗劣。 <7>聚──村落。 <8>邑──小城镇。 <9>都──指拥有相当规模的民众聚集区,或指大都市。 <10>絺(chī,音吃)衣──细葛布制成的衣服。 <11>仓廪──盛放粮食的仓库。 <12>涂──用泥涂抹。 <13>扞──保护。 <14>匿空──暗孔,暗道。 旁出:从一侧通向外面。 <15>宫──房子。秦以前“宫”指一般房屋,与“室”同义。 <16>鄂──通“愕”,吃惊。<17>郁陶──悉闷不快的样子。 <18>庶──差不多。


  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1>,世得其利,谓之“八恺<2>”。高辛氏有才子八人<3>,世谓之“八元”<4>。此十六族者<5>,世济其美<6>,不陨其名<7>。至于尧,尧未能举。舜举八恺,使主后土<8>,以揆百事<9>,莫不时序<10>。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11>。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12>,好行凶慝<13>,天下谓之浑沌<14>。少皞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15>,天下谓之穷奇<16>。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17>,天下谓之梼杌<18>。此三族世忧之。至于尧,尧未能去。缙云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19>,天下谓之饕餮<20>。天下恶之,比之三凶<21>。舜宾于四门,乃流四凶族,迁于四裔<22>,以御螭魅<23>,于是四门辟,言毋凶人也<24>。

  〔注释〕
  <1>高阳氏有才子八人──据《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此八人是:苍舒、隤敳(tuí aí,音颓挨)、梼戭(yǎn,音演)、大临、尨(máng,音忙)降、庭坚、仲容、叔达,已无可考。杜预注:“此即垂、益、禹、皋陶之伦。” <2>恺──和悦,和善。 <3>高辛氏有才子八人──据《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八人是: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杜预注:“此即稷、契、朱虎、熊罴之伦。” <4>元──善,善良。 <5>十六族──指上面十六个人的后代繁衍,所形成的十六个家族。 <6>济──成就,保全。 <7>陨──落,衰落。 <8>后土──掌管土地的官。《左传》杜预注:“禹作司空,平水土,即主地之官。” <9>揆──主持,掌管。 <10>时序──按时安排妥当。“序”,有秩序。 <11>内平外成──意思是家庭和睦,邻里真诚。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引竹添光鸿笺云:“此以一家言,则内谓家,外谓乡党。”平,和睦。 成,诚。又《正义》:“杜预注:‘内诸夏,外夷狄也。案:契作五常之教,诸夏太平,夷狄向化也。” <12>掩义隐贼──意谓掩蔽仁义,包庇奸贼。一说,此句即包庇奸邪的意思。“掩”与“隐”同义。“义”古通“俄”,奸邪。 <13>慝(,音特)── 邪恶。 <14>浑沌──顽冥不化、野蛮无知的样子。《集解》引贾逵曰:“不才子,其苗裔讙兜也。”又《神异经·西荒经》云:“昆仑西有兽焉,其状如犬,长毛四足,两目不见,两耳而不闻,有腹而无脏,有肠直而不旋,食物径过。人有德行而往抵触之,人有凶德而往依凭之,天使其然,名为浑沌。” 《正义》据此以为驩兜性情似此怪兽,号之浑沌。 <15>崇饰──粉饰。 “崇”与“饰”同义。 <16>穷奇──怪僻,怪异。《集解》引服虔曰:“谓共工氏也。”又《正义》引《神异经》云:“西北有兽,其状似虎,有翼能飞,便剿食人,知人言语,闻人斗辄食直者,闻人忠信辄食其鼻,闻人恶逆不善辄杀兽往馈之,名曰:穷奇。”据此,以为共工性似,故号之。<17>不知话言──意思是,不分好坏话。 <18>梼杌(táo wù 音桃兀)──顽凶无比的样子。《集解》引贾逵曰:“梼杌,顽凶元畴匹之貌,谓鲧也。”又《正义》引《神异经》云:“西方荒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大,毛长二尺,人面虎足,猪口牙,尾长一丈八尺,搅乱荒中,名“梼杌”。一名傲很(同“狠”),一名难训。”据此以为鲧性似,故号之。 <19>冒──贪。货贿:财货。 <20>饕餮(tāo tiè,音涛帖)──贪婪的样子。《正义》曰:“谓三苗也。言贪饮食,冒货贿,故谓之饕餮。《神异经》云:‘西南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性很(同“狠”)恶,好息,积财而不用,善夺人谷物。强者夺老弱者,畏群而击单,名饕餮。’言三苗性似,故号之。”又陈直《新证》云:“《吕氏春秋·先诏篇》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与本文适合,现出土商鼎,以饕餮纹为多,与《吕氏春秋》亦合。” <21>比之三凶──把他与上述三凶并列。“比”,并列。《左传》杜预注:“非帝子孙,故别以比三凶。” <22>四裔──四方边远的地方。“裔”,衣边,引申为边远之地。 <23>螭魅──传说中山林里的妖怪。《集解》引服虔曰:“螭魅,人面兽身四足,好惑人,山林异气所生,以为人害。” <24>毋──同“无”。


  舜入于大麓<1>,烈风雷雨不迷,尧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尧老,使舜摄行天子政,巡狩。舜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摄政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让丹朱,天下归舜。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自尧时而皆举用,未有分职<2>。于是舜乃至于文祖,谋于四岳,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论帝德,行厚德,远佞人,则蛮夷率服。舜谓四岳曰:“有能奋庸美尧之事者<3>,使居官相事<4>?”皆曰:“伯禹为司空,可美帝功。”舜曰:“嗟,然,禹,汝平水土,维是勉哉。”禹拜稽首<5>,让于稷、契与皋陶。舜曰:“然,往矣。”舜曰:“弃,黎民始饥,汝后稷播时百谷<6>。”舜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驯<7>,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8>,在宽<9>。”舜曰:“皋陶,蛮夷猾夏<10>,寇贼奸轨<11>,汝作士,五刑有服<12>,五服三就<13>;五流有度<14>,五度三居<15>:维明能信。”舜曰:“谁能驯予工<16>?”皆曰垂可。于是以垂为共工。舜曰:“谁能驯予上下草木鸟兽<17>?”皆曰益可。于是以益为朕虞<18>。益拜稽首,让于诸臣朱虎、熊罴。舜曰:“往矣,汝谐<19>。”遂以朱虎、熊罴为佐。舜曰:“嗟!四岳,有能典朕三礼<20>?”皆曰伯夷可。舜曰:“嗟!伯夷,以汝为秩宗,夙夜维敬<21>,直哉维静絜<22>。”伯夷让夔、龙。舜曰:“然。以夔为典乐,教稚子<23>,直而温,宽而栗<24>,刚而毋虐<25>,简而毋傲<26>。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27>,八音能谐<28>,毋相夺伦<29>,神人以和。”夔曰:“于!予击石拊石<30>,百兽率舞。”舜曰:“龙,朕畏忌谗说殄伪<31>,振惊朕众,命汝为纳言,夙夜出入朕命<32>,惟信<33>。”舜曰:“嗟!女二十有二人,敬哉,惟时相天事。”三岁一考功,三考绌陟<34>,远近众功咸兴<35>。分北三苗<36>。

  〔注释〕
  <1>麓──山脚。 <2>分职──名分、职务。 <3>奋庸──奋发建功。 庸,功业,功劳。美:使……美,有使继续发扬光大的意思。 <4>相──辅佐。 <5>稽首──叩头。 <6>播时──播种。时,通“莳”,种植。 <7>五品──即五伦。 <8>敬敷──仔细认真地施行。 敷,布,施。 <9>宽──宽厚。一说:宽即缓,意思是要慢慢地进行。 <10>猾──侵扰。 <11>寇贼──抢劫杀人。 奸轨:内外作恶。 奸,在内作恶; 轨,通“宄”(guǐ,音轨),在外作恶。<12>服──《正义》引孔安国曰:“服,从也。言得轻重之中正也。” <13>三就──分就三处施刑,大罪在原野,次罪在市朝,同族人犯罪送交甸师氏(掌田事职贡之官)施刑。 <14>五流有度──指流放而言,流放的远近,要有规定。《正义》引孔安国注曰:“五刑之流,各有所居也。” <15>五度三居──流放的远近分为三等。《集解》引马融曰:“君不忍刑,宥之以远,五等之差亦有三等之居:大罪投四裔,次九州之外,次中国(国都)之外。” <16>工──指各种工匠。<17>上下──指山原之上和低洼之地。 <18>朕虞──虞,是管理山泽的官名。 朕,为第一人称代词。《会注考证》引梁玉绳说:“书上所云朕虞,舜自言之也,此连文为官名,非。”认为“朕”字,为后人从《汉书》误补。 <19>谐──合适。“汝谐”,你适合做此事。一说“谐”,和谐,配合得好,“汝谐”是说:你们互相配合吧。 <20>三礼──指祭天、祭地、祭鬼三种礼仪。 <21>夙(,音速)夜,早晚。 <22>直,正直。 静絜:肃穆而清洁。 <23>稚子──指天子及公卿大夫的子弟。 <24>栗──通“慄”,战慄,这里指严厉,让人敬畏。 <25>虐──凶暴。 <26>简──简约,简捷。 <27>“诗言意”四句──说的是诗、歌和音乐的社会作用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诗是用来言志,即表达内心感情的;歌是咏唱诗的,即用延长音节来强化诗所表达的内容;歌要有音乐来配合,而乐声要以音律为准使之和谐。 长言,指延长诗的音节。《尚书·尧典》作“永言”,“永”也是长的意思,也可讲作“咏”,《说文》“詠”(咏)字徐灏注笺:“詠之言永也,长声而歌之。” 声,指乐声。 律,音律。 和声,使乐声和谐。 <28>八音──我国古代乐器的统称。指“金(如钟、镈[,音搏])、石(如磬、编钟)、土(如埙[xūn,音薰]、缶[fǒu,音否])、革(如鼓、鼗[tiáo,音条])、丝(如琴、瑟)、木(如柷[chù,音触],敔[,音语])、匏(如笙、竽)、竹(如箫、管)”等八类。 <29>夺──侵扰,干扰。伦:伦次,次序。 <30>拊(fǔ,音抚)──拍,轻击。 <31>畏忌──憎恶。 谗说:诬陷他人的言论。 殄(tiǎn,音舔)伪:灭绝道德的行为。 伪,通“为”。《尚书·尧典》作“行”。<32>出入──指传达命令,报告下情。 <33>信──真实不虚。 <34>绌──通“黜”,贬退。陟(zhì,音制):提升,提拔。 <35>众功──各种事情。 <36>分北(bèi,音背)──分离,分解。 “北”,同“背”。


  此二十二人咸成厥功<1>:皋陶为大理,平<2>,民各伏得其实<3>;伯夷主礼,上下咸让;垂主工师,百工致功<4>;益主虞,山泽辟<5>;弃主稷,百谷时茂;契主司徒,百姓亲和;龙主宾客,远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违<6>;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7>,不失厥宜<8>。方五千里。至于荒服<9>。南抚交阯、北发,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10>。于时禹乃兴《九招》之乐<11>,致异物<12>,凤皇来翔<13>。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注释〕
  <1>厥(jué,音决)──其,他的,他们的。 <2>平──指断狱公平。 <3>伏──佩服,信服。 得其实:指断案符合实情。 <4>致功──意思是做出成绩。 <5> 辟──开发,利用。 <6>“十二牧”句──《正义》:“禹九州之民无敢辟违舜十二牧也。”“辟违”,违背,违抗。“辟”同“避”。“避”违”同义。 <7>职──赋税,贡品。 <8>不失厥宜──意思是,没有不合规定的。《尚书·禹贡》记载禹“任土作贡”,意思是根据土地肥瘠情况,规定各地贡物。参看《夏本纪》。 <9>荒服──古代五服之一,指离王畿二千五百里(一说四千五百里)的地方。 <10>戴──拥戴,这里有称颂的意思。 <11>《九招(shào,绍)》──也写作“九韶”,古乐曲名。 《吕氏春秋·古乐》 有帝喾命咸黑作《九招》、舜命质修《九招》以及后来殷汤命伊尹修《九招》之说。此处说为禹所作。《索隐》:招音韶,即舜乐《箫韶》。九成(乐曲终止一次叫一成),故曰《九招》。” <12>致异物──招来了祥瑞的珍奇之物。 <13>凤皇──即凤凰。


  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舜之践帝位,载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谨<1>,如子道。封弟象为诸侯<2>。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3>。十七年而崩。三年丧毕,禹亦乃让舜子,如舜让尧子。诸侯归之,然后禹践天子位。尧子丹朱,舜子商均<4>,皆有疆土,以奉先祀<5>。服其服<6>,礼乐如之<7>。以客见天子,天子弗臣<8>,示不敢专也。

  〔注释〕
  <1>夔夔(kuí,音葵)──和顺恭敬的样子。 <2>“封弟”句──《正义》引《帝王纪》云:“舜弟象封于有鼻。” <3>豫通“预”,事先。 <4>“尧子”二句──《正义》引《括地志》云:“定州唐县,尧后所封;宁州虞城县,舜后所封也。” <5>奉先祀──继承祖先的祭祀。 <6>服其服──穿他们自己家族的服饰。 <7>礼乐如之──礼乐按自己家族的传统。古代王朝改易,要一并改变服色和礼乐,夏禹不要唐、虞两族的人改变礼乐服色,以示特殊尊重。 <8>弗臣──不以为臣,不把他们当臣下看待。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1>,以章明德<2>。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3>,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

  〔注释〕
  <1>同姓──同出一姓,都是少典氏的后代。国号:指封为诸侯时各有不同的名号。 <2>章──彰明。 明德:光明的德行。 <3>别氏──另分出氏。上古“氏”与“姓”不同,姓为族号,氏本为姓的分支,由于各分支散居各地,子孙繁衍,各分支的“氏”就成了新的族号。战国以后姓氏合一,通称为姓。


  太史公曰<1>:学者多称五帝,尚矣<2>。然《尚书》独载尧以来<3>;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4>,荐绅先生难言之<5>。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6>,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7>,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8>。予观《春秋》、《国语》<9>,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10>,顾弟弗深考<11>,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12>,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13>。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14>。余并论次<15>,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注释〕
  <1>太史公一般认为是司马迁的自称。“太史公曰”以下的文字,是司马迁的论赞。论赞是一篇的结语,其内容或为发表议论,或为说明立篇之意,或为补充史实。 <2>尚──久远。 <3>《尚书》──原称《书》,西汉改称《尚书》,意思是上代之书,为儒家经典之一,所以又叫《书经》。据传原有百篇,秦焚书后,西汉初存二十八篇,计有虞·夏书四篇,商书五篇,周书十九篇。《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史书,是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上古事迹著作的汇编。因为《尚书》的第一篇是《尧典》,没有关于尧以前的历史记载,所以这里说“《尚书》独载尧以来”。 <4>雅驯──合乎规范,典范。驯,通“训”,典范。 <5>荐绅──同“搢(jìn,音晋)绅”、“缙(jìn,音晋)绅”,本指有官位的人,这里“荐绅先生”指读书人。 <6>《宰予问五帝德》(《五帝德》)、《帝系姓》──都是《大戴礼记》和《孔子家语》的篇名。两部书,都不是儒家正统经典,所以儒生们多不传习。 <7>渐(jiān,音间)──入,这里有到达的意思。 <8>古文──指古文经籍。汉代称当通行的隶书为今文,凡用隶书抄录的经书就叫今文经;称春秋战国文字(篆文)为古文,凡用篆文抄录的经书就叫古文经。这里的“古文”《索隐》以为是指《五帝德》和《帝系姓》。有人以为是指《尚书》。 <9>《春秋》──“春秋”本为古代编年史的通称。古代大约各国都有自己的春秋,但后来都失传了,只有春秋时代鲁国春秋留传下来,因此“春秋”就成了鲁国编年史的专名,相传曾经孔子整理编定,为儒家经典之一,即所谓《春秋经》。 《国语》:春秋时代的一部国别史,相传为春秋时左丘明所作,今一般认为是战国初期的著作。 <10>发明──阐发,阐明。 章:彰明,明了。 <11>顾弟──不过,只是。 <12>缺──缺失,残缺。有间:好长时间。 <13>轶(,音逸)──散失,这里指逸事,即当时所见《尚书》没有记载的事。他说:指其他著作,《萦隐》以为即《五帝德》《帝系姓》等。 <14>固──本来,一定。 为:对,向。 道:说,叙说。 <15>论次──论定次第,评议编次。

 


〔共164頁·p-1〕 上一頁 下一卷

  
  

  



子夜星网站
Personal Website. Created by Midnight Star .Copy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