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散文杂说选汇 >>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1>

 〔宋〕欧阳修
  

注释整理:子夜星网站
 

  环滁皆山也<2>。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3>。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4>。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5>。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6>。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7>。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8>。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9>。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10>。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11>。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12>;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13>。宴酣之乐,非丝非竹<14>,射者中,弈者胜<15>;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16>。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17>。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18>。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19>。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21>。太守谓谁?庐陵<22>欧阳修也。


  【注释】

  <1> 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被贬任滁州太守。次年率众游琅琊酿泉上的一个亭子时,为亭命名“醉翁亭”,并归作《醉翁亭记》。
  <2> 环:环绕。 滁:即滁州城。
  <3> 林壑:山林谷壑。 尤:尤其。 蔚然:茂盛的样子。 深秀:深邃而秀美。 者:代词,代指事或物。于此相当于“……的(人)”“……的(事物)”。
    琅琊:亦作琅邪(láng yá)。此指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西晋伐吴,琅邪王司马伷曾率兵驻此,因名。 按:非山东省境内琅琊山。
  <4> 潺潺:流水声。 而:表递进,而且。
    酿泉:原名玻璃泉,在琅邪山醉翁亭下。泉水久旱而不涸,润滑清亮,甘醇爽口。酿泉的形成受到琅玡山岩体和构造的控制。众多的断层裂隙,为地表水的渗透创造了有利条件,并在斜谷地出露成泉。欧阳修发现了这一清泉后,情有独钟,认为这股水泉为石山所酿造,命名为“酿泉”,并在《醉翁亭记》中称誉“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5>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回:回环,曲折环绕。 翼然:指亭子的飞檐,像飞翅一样。 临:靠近。
  <6> 作亭者:即建亭子的人。 山之僧智仙:山中僧人叫智仙的。 名之者:为之取名的人。 太守自谓也:是太守的自我称呼。欧阳修的别号为“醉翁”。
  <7> 辄(zhé):便,就,又同“则”。 号:取名号。
  <8> 得之心:有所心得,有所领悟于心,有所收获于心。 寓之酒:借寄于酒,寄托于酒。
  <9> 若夫:句前发语词,用以引接下面的内容。于此类同于“像那……”。
    此句:象那日出后林中雾气消散,云气凝聚时岩洞随之昏黒,如此的明暗变化景象,便是山间的早晨与黄昏。
  <10> 野芳:指山野中的花卉。 发:开放。 幽香:清雅而浓郁的香气。 佳木:即嘉树,泛指名贵的树、长育良好的树,以及好看的树、值得观赏的树木。 秀:挺秀,正值翠绿茂盛。 繁阴:指绿荫稠密。
    此句:象那野花开放时散发出幽香,秀美的树在茂盛时显得绿荫稠密,秋冬之季的风霜有着高尚纯洁的品味,因季节变化使河水落去而石头露出,这便是山间的四季景象。
  <11> 负者:背负。此应指樵夫。 伛偻:指腰背弯曲的老人。 提携:指搀领着孩子。
  <12> 临:身临,临到,来到。 渔:捕鱼。 洌:清澈。
  <13> 山肴:指用山野之产为菜肴。 野蔌:野菜之类。 杂然:杂乱的样子。 陈:摆开。 太守宴:称作太守宴。此为戏称。
  <14> 宴酣之乐:指宴席酣畅时的取乐活动。 非丝非竹:不是丝弦管乐。 丝:指丝弦类乐器。 竹:指管吹之类乐器。
  <15> 射:指投壶竞技,谁把箭精准投射到壶里为胜。 弈:指棋类博弈。此二句是接前句之意,意为以竞争谁是射中者、棋胜者为乐。
  <16>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觥(gōng):酒杯。 筹:酒筹,一指竹制计数用具,二指投壶竞技时用的竹箭。
     坐起:从座位上起来。 喧哗:此指大声言讲者。 众宾欢也:众宾客为之欢呼。
  <17> 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此句意为“在其中萎靡不振的,是太守醉了。” 颓:委靡,打不起精神。
  <18> 已而:不一会儿。 夕阳在山:指夕阳落到山上的位置。
  <19> 阴翳:此指树林阴暗下来。 鸣声上下:指树上树下、枝上枝下。
  <20>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此句意为,人们只知为随从太守游览而乐,而不知太守正为大家的这种乐而乐。展示出太守愿与大家共乐的性格。
  <21>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此句意为“醉中能与大家同乐,醒时能把前番同乐之事追述成文。”
  <22> 庐陵:又称庐陵郡,为唐以前的旧称,即当时的吉洲,现在属江西省吉安市。 按:庐陵郡,最早设立于东汉兴平元年(194年),隋唐两代曾有数次改为吉州,又复为庐陵郡。唐乾元元年(758年)再改吉州。此后未再恢复庐陵郡名。欧阳修之所以于姓名前冠以“庐陵”,是因为古人习惯用旧称来表明自己的籍贯,尤其是文人。


  --- 相关资料 ---

  宋·欧阳修 (1007-1072)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吉州庐陵(今属江西省永丰县)人,北宋儒学家、作家、官员,曾继包拯接任开封府尹,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四岁丧父,由其母郑氏教养成人,其母郑氏有“画荻教子”美名。欧阳修于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任西京留守推官。景佑元年(1034)任镇南军节度掌书记、馆言事,因直言论事得罪宰相,被贬知夷陵县。康定元年(1040)复任馆阁校勘,编修崇文总目。庆历三年(1043)任右正言、知制诰。庆历五年,杜衍、范仲淹、韩琦、富弼等名臣相继被排挤出朝,欧阳修上书为他们分辩,被贬知滁州,后又改知扬州、颍州。皇佑元年(1049)回朝,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和宋祁等一同编修《新唐书》,又自修《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晚年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太子少师。神宗熙宁五年(1072)卒于家,谥文忠。

  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取得了显著成绩。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于唐代的 韩愈,“天下翕然师尊之”(苏轼《居士集叙》 )。他荐拔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发生过很大的影响。其中,苏轼最出色地继承和发展了他所开创的一代文风。北宋以及南宋后很多文人学者都很称赞他的散文的平易风格。他的文风,还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


  

 

 

  
子夜星网站
Personal Website. Created by Midnight Star .Copy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