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子夜书案 >> 古代汉语知识 >> 古代汉语句法·下 第六节 固定结构
  

 

古代汉语句法·下
 
根据洪波著《古代汉语教程》整理编辑 仅供参考

 

 
第六节 固定结构

 
  一些词语经常在一起配合使用,并表示一种特定的意义,这种短语或结构被称之为固定结构。有一些固定结构已经在前面的章节中涉及了,如“唯……是/之……”“孰与”“何如”等,下面再分析几组常见的固定结构。


  一、有以、无以

  “有以”“无以”由动词“有”“无”与介词“以”构成。“有以”表示“有用来……的东西(办法、能力)”的意思,“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能力)”的意思,确切的意思要根据具体的上下文来掌握。例如:

  (1)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梁惠王上》)
  (2)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史记·淮阴侯列传》)──【注】信:指韩信。漂(piǎo)母:漂洗练丝、麻线的年老妇人。
  (3)平原君家贫,未有以发丧。(《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注】“平原君”指朱建。
  (4)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左传·僖公四年》)──【注】苞茅:阔叶草本植物,可以用来漉酒。缩酒:漉酒。
  (5)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孟子·梁惠王上》)
  (6)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史记·项羽本纪》)

  例(1)“有以”句可翻译成“有用来使我国得利的主张吗”;例(2)“有以”句可翻译成“我一定会有重重报答您的办法”;例(3)“有以”句可翻译成“没有可用来发丧的东西”;例(4)“无以”句可翻译成“没有用来漉酒的东西;”例(5)“无以”句可翻译成“没有保护妻子儿女的办法”;例(6)“无以”句可翻译成“军营中没有用来作乐的条件”。


  二、何……为、无……为

  “何……为”是表示反问语气的固定结构,由疑问代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何”也可以用“奚”来替换。“无……为”是表示否定祈使语气的固定结构,由副词“无”(通“毋”)与语气词“为”构成,“无”有时也用“毋”。“何……为”可翻译成“为什么要……”或“哪里用得著……”,“无……为”可翻译成“不要……”,中间插入的成分都是谓词性成分。例如:

  (1)生不布施,死含珠?(《庄子·外物》)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纪》)
  (3)则仁义又连连如胶漆纆索而游乎道德之间哉?(《庄子·骈拇》)──【注】纆(mò):两股搓成的绳索。
  (4)子路入,及门,公孙敢门焉。曰:“也!”(《左传·哀公十五年》)──【注】门焉:在那里守门。
  (5)久慁公也。(《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注】慁(hùn):打扰。
  (6)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也。(《史记·项羽本纪》)

  例(1)“死何含珠为”意思是“死后为什么要含著珠子”;例(2)“何辞为”意思是“哪里用得著告辞”;例(3)“奚连连如胶漆纆索而游乎道德之间为哉”意思是“为什么要像胶漆绳索那样纠缠不清地在道德之间徘徊呢”;例(4)“无入为也”意思是“不要进去”。例(5)意思是“不要长时间地打扰你们了”;例(6)“毋徒弟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意思是“不要白白地使天下百姓父子奔波受苦了”。


  三、何以……为、无以……为

  “何以……为”“无以……为”中间插入的成分是体词性成分,作介词“以”的宾语。“何以……为”也是一个表示反问语气的固定结构,可以翻译成“要(用)……干什么”或“哪里用得著”。其中的疑问代词“何”也可以用“奚”“安”“恶”等疑问代词来替换,“以”可以用“用”来替换。“无以……为”可以表示否定陈述语气,也可以表示否定祈使语气,表示否定祈使语气时“无”也可以用“毋”,可以翻译成“用不著……”或“用不著”。例如:

  (1)君子质而已矣,何以?(《论语·颜渊》)
  (2)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史记·淮阴侯列传》)
  (3)且使鬼神无知,又何用?(《汉书·元后传》)
  (4)吾得一人,而一国之盗为尽矣,奚用?(《列子·说符》)
  (5)恶用是鶃鶃者哉?(《孟子·滕文公下》)──【注】鶃(yì)鶃:鹅叫声。
  (6)世方乱,安用?(《三国志·魏书·温恢传》)
  (7)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论语·子张》──【注】叔孙武叔:鲁国大夫,名州仇。
  (8)匈奴未灭,无以也。(《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9)田叔曰:“上毋以梁事也。”(《史记·田叔列传》)──【注】梁:指梁孝王。

  例(1)“何以文为”意思是“哪里用得著文呢”;例(2)“何以假为”意思是“为什么要做假王呢”;例(3)“何用庙为”意思是“哪里用得著庙呢”;例(4)“奚用多为”意思是“哪里用得著很多呢”;例(5)意思是“哪里用得著这鶃鶃叫的东西呢”;例(6)“安用富为”意思是“要富有什么用”;例(7)“无以为也”是一个否定祈使句,介词“以”的宾语省略了,意思是“不要这样啊”;例(8)“无以家为也”是一个陈述句,意思是“用不著家呀”;例(9)也是一个否定祈使句,意思是“皇上不要介意梁孝王的事情”。


  四、如(若、奈)……何、如(若、奈)之何

  “如(若、奈)……何”这个固定结构是由动词“如(若、奈)”与疑问代词“何”构成的,中间插入的是体词性成分,表示“对……怎么样”的意思。在战国中期以前,只有“如……何”和“若……何”格式,“奈……何”格式是战国中期以后才出现的。例如:

  (1)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论语·子罕》)
  (2)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此良人?(《诗经·唐风·绸缪》)
  (3)虽从者能戒,其异客?(《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4)敝邑以政刑之不修,寇盗充斥,无诸侯之属辱在寡君者。(《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注】诸侯之属辱在寡君者:诸侯的下属屈尊来慰问我国国君的人。在,慰问。
  (5)吾君老矣,国家多难,伯氏不出,吾君?(《国语·晋语二》)──【注】伯氏:指狐突。
  (6)魏公叔痤疾,惠王往问之,曰:“公叔之疾,嗟!疾甚矣!将社稷?”(《吕氏春秋·长见》)──【注】公叔痤:魏国大夫。

  例(1)“如予何”意思是“对我能怎么样呢”;例(2)“如此良人何”意思是“对待这个好小伙子,该怎么办呢”;例(3)“其若异客何”意思是“对待别国的客人,将怎么办呢”;例(4)“无若诸侯之属辱在寡君者何”意思是“没有办法来妥善地保护诸侯下属屈尊来慰问我们国君的人”;例(5)“奈吾君何”意思是“对咱们的国君该怎么办呢”;例(6)“将奈社稷何”意思是“对我们的国家将怎么办呢”。

  “如(若、奈)之何”本是“如(若、奈)……何”的一种具体格式,其中的“之”是指示代词,整个格式表示“对它(他)怎么办(样)”的意思。例如:

  (7)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诗经·齐风·南山》)
  (8)年饥,用不足,如之何?(《论语·颜渊》)
  (9)寇深矣,若之何?(《左传·僖公十五年》)
  (10)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则绝;告楚,不许;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11)若子不听父之诏,弟不受兄之教,虽今先生之辩,将奈之何?(《庄子·盗跖》)

  例(7)“如之何”意思是“对它(析薪、取妻)怎么办呢”;例(8)“如之何”表示“对它(用不足)怎么办呢”;例(9)意思是“对于寇深这种情况怎么办呢”;例(10)意思是“对于齐、秦两国没有答应这种情况我们怎么办呢”;例(11)“将奈之何”意思是“(先生)您将对他们怎么办呢”。

  后来这种格式逐渐凝固成一个固定结构,其中的“之”字不再具有称代功能,只是一个虚化的成分,整个格式就基本上与“如何”“若何”“奈何”相同,用来询问原因或办法,表示“为什么”或“怎么样”的意思,其中“奈之何”只能用来询问办法,不能用来询问原因。例如:

  (12)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
  (13)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孟子·梁惠王上》)
  (14)天作淫雨,害于粢盛,若之何不吊?(《左传·庄公十一年》)──【注】粢盛:庄稼。
  (15)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左传·宣公十二年》)
  (16)季康子曰:“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
  (17)定公曰:“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
  (18)仲孙归,曰:“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公曰:“若之何而去之?”(《左传·闵公元年》)
  (19)今君德无乃犹有所阙,而以伐人,若之何?盍姑内省德乎?无阙而后动。(《左传·僖公十九年》)──【注】无乃:可能。阙,欠缺。
  (20)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史记·滑稽列传褚少孙补》)

  例(12)至(15)中的“如之何”“若之何”在句子中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可以翻译成“为什么”;例(16)至(20)中的“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用来询问办法,可翻译成“怎么办”,其中例(18)的“若之何”作状语,在其他句子中都作谓语。


  思考与练习

  一、分析下列体词谓语句的语义类别,并将它们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不说初矣,余狐裘而羔袖。(《左传·襄公十四年》)
  (2)有使者铜色而龙形,光上照天。(《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3)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
  (4)夫山泽林盐,国之宝也。(《左传·成公六年》)
  (5)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
  (6)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二、系词“是”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如何判断系词“是”与指示代词的区别?
  三、上古汉语的被动句有哪几种类型?请你在你以往学过的古代作品中各举一例。
  四、上古汉语的比较句主要有几种类型?请你在你以往学过的古代作品中试举一些例子。
  五、通常所说的倒装句在古代汉语中主要有几种情形?古代汉语的焦点凸现除了易位(倒装)之外,还有哪些手段?
  六、古代汉语的省略可以分为几种情况?像“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样的句子为什么不算省略?
  七、古代汉语的语句关联主要有哪几种手段?
  八、古代汉语的固定结构有不少,本课列举的只是一部分,请你在你以往学过的古代作品中再举出一些这类的例子。


〔共9頁〕目录 1 2 3 4 5 6 7 8 9 上一頁 返回目录



  

子夜星网站
Personal Website.  Created by Midnight Star .Copy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