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子夜卷宗 >> 子夜文集 >> [明]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译注


 
 
 

[明]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译注

原文/〔明〕袁宏道 译注/璞如子 子夜星网站

 
  【译文】
 
  世人所难以得到的唯独是“趣”。“趣”好比如山上的景色,水中的韵味,花中的光彩,女人中的姿态,即便是善于表述者都不能一句话说得清楚,唯有领会于心的人明白。今人向往“趣”的名声,追求类似于“趣”的品味,于是有人以鉴赏书画、探讨古董为清雅,以寄托信念于佛家道家的玄虚之说、远离尘世纠纷为高远。又有次于其下的,则像“韦苏州”之类以烧香煮茶为情趣的人。这些都不过是“趣”的皮毛而已,怎算通达了趣理中天然本在的精神和情趣呢?

  “趣”,得于自然的方显得深妙,得于学问的则显得浅浮。当一个人还是孩童的时候,并不知道趣理,然而所到之处无不在趣味之中。你看他脸上没有端庄的仪容,目中没有固定的眼神,口中喃喃不知总想说什么,两脚也是跳跃个不停。人生之中的最快活,真是再没有超过这一时期的了。孟子所说的“不失去童心”,老子所问的“能如婴儿吗?”大概说的就是这个吧。这才是“趣”的本心彻悟、至高无上的境界。

  山林中人,无拘无束,得以自由自在地生活,就这样虽然没有特意追求“趣”,而“趣”却伴随着他。愚昧没有作为的人也是接近“趣”的,是出于没有品位的。品位越卑微,所追求的趣味就越低下;或是贪图酒肉,或是纵情于声色,完全顺应自己的心思行事,无所忌讳和惧怕;自认为对世间不抱什么希望,所以即使整个世间都以指责讥笑相加于他,也不会在意的。这就是又一种意趣了。再有,等到人的年纪渐渐增长,官职渐渐升高,品位渐渐地大了,好像身上被带了枷锁,好比心头临对着荆刺,身心内外都被平生见闻的知识所束缚,因而涉入的世理越深,离“趣”就越加远了。

  我的友人陈正甫,是个深识意趣之理的人,因而他所著述的《会心集》各卷中,以意趣内容占为多数。如果没有意趣可言的,虽然孤傲有如伯夷那样的人,清高有如严光那样的人,都是不收录的。唉!谁说还有品位如陈君,官职如陈君,正值壮年一如陈君,却能深知意趣之理达如此造诣的啊!
 
 
  【原文】
 

 叙陈正甫《会心集》<1>
 
〔明〕袁宏道
 

  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于是有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寄意玄虚、脱迹尘纷<2>以为远,又其下<3>则有如苏州<4>之烧香煮茶者。此等皆趣之皮毛,何关神情<5>?

  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当其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也<6>;面无端容,目无定睛,口喃喃而欲语,足跳跃而不定,人生之至乐,真无逾于此时者。孟子所谓“不失赤子”,老子所谓“能婴儿”<7>,盖指此也。趣之正等正觉<8>最上乘也<9>!

  山林之人,无拘无缚,得自在度日,故虽不求趣而趣近之。愚不肖之近趣也,以无品也<10>。品愈卑<11>,故所求愈下;或为酒肉,或为声伎<12>,率心而行,无所忌惮,自以为绝望于<13>世,故举世非笑之加<14>不顾也<15>,此又一趣也。迨夫<16>年渐长,官渐高,品渐大,有身如梏,有心如棘<17>,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18>。

  余友陈正甫,深于趣者也<19>,故所述《会心集》若干卷,趣居其多<20>。不然<21>,虽介若伯夷<22>,高若严光<23>,不录也。噫,孰谓有品如君、官如君、年之壮如君,而能知如此者哉<24>!
 
 
  【注释】〔词语注释仅限于本文〕

  <1> 叙:通“序”,为……作序。 陈正甫:时任徽州知府,善谈性理之学。《会心集》是他编纂的一些古人言行录或诗文的集子。
  <2> 寄意:寄托自己的意识或信念于……。 玄虚:玄妙虚无,是佛教、道教认识世界的一种理念。 脱迹:指让自己的行踪脱离开。 尘纷:尘世纠纷。
  <3> 又其下:又次于其下,又在其下。 其:代词,指前面说过的两类情况。
  <4> 苏州:此为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代称。因韦应物任官终于苏州刺史,故而史称“韦苏州”,其生前善于茶道。
  <5> 此等:这些。 关:牵连到,涉及到,在此寓意于“通达”。 神情:指“趣理”中天然本在的精神和情趣,非指表情神貌。
    此句是说,一两件刻意追求的情趣,并不等于就通达了“趣理”的神情内涵。
  <6> 无往而非:可直译作“没有所到之处不是……”,按现代语法习惯可译作“所到之处无不……”
  <7> 不失赤子:即孟子的“不失赤子之心”。 能婴儿:即老子的“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二句倡导,倾向于回归天然本性。
  <8> 正等正觉:佛家术语。出自梵语“
samyak-sambuddha”,音译为“三藐三菩提”,意译作“正等觉者”或“正等正觉”。原指“自我修持中的一种真正彻悟”,又是佛陀十名号之一。〔按“正等正觉”的巴利语“sammasambuddha”的解释:“samma”,意为正确地、圆满地、不颠倒;“sam”,是指自己,即只是自己,无需他人引导而成的意思;“buddha”,即佛陀或菩提,意为觉悟者。意译作“正自觉者”,即正确地自己觉悟了一切法的人。〕
    注:关于“正等正觉”的解释颇为纷杂,尤其历史上融入了某些一知半解学者的穿凿附会,使其愈加不可准确定义。本人在此文译注中,姑且以“本心彻悟”代之。
  <9> 上乘:佛家语言,原指佛法层次及造诣最高的境界。
  <10> 愚不肖:此泛指愚昧没有作为的人。 之:于此为结构性助词,相当于“的”。 以:因为,由于,引申为“出于”。 无品:没有品位。
  <11> 品:此指人的地位品级,如身份、声望、名声等,即“品位”。如:唐代贾岛《吊孟协律》诗:“才行古人齐,生前品位低。” 卑:低等级的,身份卑微的。
  <12> 声伎:即歌妓,可译作“声色”。
  <13> 率:顺从。 绝望于世:对世间不抱什么希望。
  <14> 故:因而,所以。 举世:整个世间。
     非:指责、贬斥。 非笑:贬笑,讥笑。另如《汉书·息夫躬传》:“人有上书言躬怀怨恨,非笑朝廷所进。”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中:“天下之人见其若是,遂相与非笑而诋斥之。”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这一行动在开始虽然也曾遭到亲友们的非笑,……” “之加”中的“之”,有指向性质,表示“对其”,于此可视为介词,相当于“以”。加:相加给,加给于,即“强加”中的“加”。指加给……身上。
  <15> 不顾:不管,不顾虑,不予理睬。
     此句意为:因而即使世上所有人都以指责讥笑相加于他,他也不顾了。
  <16> 迨(dài):等到。 夫:于此为语气助词。
  <17> 有:有若,好似,好比如。 如:于此作动词成份,义为“遭遇”“遭临”“临遇”。下句“有心如棘”句法与此同。 梏:桎梏(zhì gù),即枷锁。 棘:荆棘,荆刺。
  <18> 入理:指涉入的世理。 然:然而。 去:距离。
  <19> 深:深识。 趣:此指意趣之理。 者:……的人。 “者”与语气助词“也”叠加,表示肯定语气的加强。
  <20> 所述:所著述。 若干:非定量词,指“一些”,于此句中引申为“各卷”。 居:占居。
  <21> 不然:不是这样,如果不是如此。在此句中表示“如果没有意趣可言”。
  <22> 伯夷:殷周人,周武王灭殷后,他和弟弟叔齐逃到首阳山,最终以“不食周粟”而饿死。 介:耿介、孤高。 若:有如,像是。
  <23> 严光:东汉隐士,刘秀称帝后召他人朝作官,被他拒绝。
  <24> 此句为介词短语结构,即“孰谓有……如此者哉”。翻译过来就是“谁说(还)有……像这样的人啊”。后面的“人”字,有时可以省略。 能知:能深识趣理。 如此:像这样(程度、造诣)的。 君:此指陈正甫。 哉:语气助词,相当于“啊”。“者”“焉”“也”后面跟语气助词“哉”,通常表示语气上的加重。

 
 
  --- 相关资料 ---
 
  明·袁宏道 (1568-1610)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朝湖北省公安县长安里人。史载“少敏慧,善诗文,年十六为诸生,结社城南,自为社长。”明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及第,历任吴县(今江苏苏州)令,国子监助教,考功员外郎等职。其任吴县县令时,在任仅二年,便使“一县大治”,“吴民大悦”。辞去县令后,“为人贷得百金”,作妻室生活费用。首辅大学士申时行赞叹说:“二百年来,无此令矣!”其在吏部任职时,大胆革除弊政,惩治贪污,官风大振。

  袁宏道是明末公安文派的首领,论文反对复古主义,主张“独抒性灵”,创作上以小品文著称,风格流丽清新,不拘格套,与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人称“三袁”。世以为宏道是三袁中,文学成就最杰出者。三袁发扬李卓吾“童心”思想,反对“前、后七子”等人之拟古、复古,主张文学重性灵、贵独创,所作清新清俊、情趣盎然,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著有《袁中郎集》。
 
  


 

  
子夜星网站
Personal Website. Created by Midnight Star .Copy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