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物与收藏 >> 铜匣古韵:墨盒收藏的文人意趣

 

·藏界赏析掇趣·

铜匣古韵:墨盒收藏的文人意趣

 

文/知冬 来源:青釉:中国文物网 2013年11月23日 子夜星网站整理编辑


  墨盒作为昔日文人书桌案几上使用、赏玩的文房用品,一般大不盈尺,小不足寸,多用铜制,内放丝棉,吸墨存贮,供笔蘸舔。因其携带方便,经久耐用,流用开来。墨盒铜质便于刻雕,绘画题诗,工精雅致,备受讲究生活情趣的读书人欢迎。


  墨盒作为昔日文人书桌案几上使用、赏玩的文房用品,一般大不盈尺,小不足寸,多用铜制,内放丝棉,吸墨存贮,供笔蘸舔。因其携带方便,经久耐用,流用开来。墨盒铜质便于刻雕,绘画题诗,工精雅致,备受讲究生活情趣的读书人欢迎。

  我国铜墨盒的发展历史并不长。据邓之诚《骨董琐记全编》记载大约始于嘉庆、道光之际。而从考古发掘资料看,南京明代吴祯墓葬室石壁龛曾出土一件铜墨盒,可见铜墨盒至迟在明代就已出现。

  清震钧《咫尺偶闻》云:“墨盒盛行,端砚日贱,宋代旧坑,不逾十金……”可见这时铜墨盒已成为当时文人雅士的时髦之物。同时为追求韵味,相应的制作工艺也愈发讲究,如着意在盒盖及四周,施以书画设计和铜刻技巧。一时刻铜墨盒的工艺盛行,水平也颇高。到了清末民初,一些官僚士绅、文人学士之间,兴起了一股互赠铜墨盒之风。

  鲁迅先生对铜墨盒也十分喜好。1933年,鲁迅编《北平笺谱》,选入其挚友陈师曾铜墨盒作品多件,对其墨盒艺术赞誉有加:“义宁陈君师曾入京,初为镌铜者作墨盒、镇纸画稿,俾作雕镶,即成拓墨,雅趣盎然。”

  铜墨盒大多以白铜、黄铜制作外壳,也有鎏金、白银的,以紫铜为内胆。通常可分成底和盖两部分。盒内则以石砚片作笔舔,并衬以棉花等物以作吸收和储存墨汁之用。铜墨盒形状各异,常见的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还有六角形、八角形、扇形、叶形、菱形、桃形、琴形、鼓形、梅花形、琵琶形等等。

  从题材上看,“岁寒三友”深为文人雅士所喜爱。以松、竹、梅的高风亮节、傲骨挺拔来表示自己的人格、情操。雕刻则多以阴文、阳文、双钩线刻为主,铭刻题材多为书法、绘画、篆刻等,旧时铜墨盒上的文字、图案集装饰性、艺术性为一体,有浅刻、线刻、阴雕阳刻结合,书法诗文吉祥佳句、名家绘画等都可融于铜墨盒的雕刻艺术之上。可以说,小小一方墨盒,承载着中国文人的文化品位与能工巧匠的奇妙构思,也正因为如此,大大提升了铜墨盒的收藏价值。

  墨盒的收藏价值主要体现在名号、题材、雕工、年代、艺术价值这几个方面。其中名号主要是看作者和作坊。清末至民国时期,刻铜墨盒的名家有陈寅生、张樾臣、万礼斋等,他们刀法清新,艺术性强,备受收藏爱好者青睐。此外,还有韩子固、竹庵、义合成、京明斋、古松斋等。题材上可取山水人物、花鸟鱼虫,但无论是那种题材,都是以出自名家手笔的最为重要。雕工则是看作者的工艺技巧。艺匠们以铜为纸,以刀代笔,技法多端,千变万化,非仿制者呆涩刀工所能媲美。年代上则是以清末民国初期之际的刻铜墨盒为首选,其升值空间大,民国后期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铜墨盒价格则一般。艺术价值上看,素面无绘刻或绘刻粗陋价值较低,当优先选择书画隽秀、布局合法、线条流畅明快者收藏。

  随着墨盒收藏价值的提升,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品质低劣、仿作的赝品。常见的作伪方法一是老盒新工,二是新盒新工。“老盒新工”即在老的铜墨盒上刻上山水或书法,刻工相对拙劣,或在有工艺的老铜墨盒上补刻名家款识,但刀法与原刻不一致。也有用机器将古代绘画或书法缩小刻于老铜墨盒之上再作旧的,初看工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仔细辨认,刀法缺乏神韵,没有虚实轻重的变化。“新盒新工”大多是在新墨盒上以模具压制书法,这类作品则较易识破。



  

子夜星网站
Personal Website. Created by Midnight Star .Copy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