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物与收藏 >> 名人字画飙天价,风雅奈之何?

 

·藏界论评·

名人字画飙天价,风雅奈之何?

 

文/周立民 文章来源:新京报 2013年12月11日 子夜星网站整理编辑


  我们要有所警惕,那就是别让古已有之的收藏的风雅变了味儿,如今这个社会也够功利的,不要让“喜欢”、“爱好”、“兴趣”都被金子染黄了,那样这个世界就太没有趣了。

  大家似乎已经来不及惊讶,书画不必说了,单是手稿、信札、签名本等拍卖纪录就像治不好的高血压不断攀升:今年5月,鲁迅手书《古小说钩沉》的一页手稿被拍出690万元;曾国藩手书家训以230万元高价成交;前不久的秋拍中,鲁迅致陶亢德书信拍出655.5万元,一字值三万金;还有很多政治人物的,更是高得吓死人……每次新纪录出来,大家都会问:高价值不值?众人疯“抢”说明了什么?对此,公婆、鸡鸭都各讲各的道理,随同关于真货还是赝品的争论,让报纸的文化新闻显得如拳击场一样鼻青眼肿、丰富多彩。

  拍卖场上买东西,值不值的问题,那是周瑜和黄盖的关系,是买家个人的价值判断。比方说,我就喜欢收集狗屎,那么好,就愿意为它出一百万,哪怕全世界人都嫌它臭。说多了,我就怀疑是你买不起才说葡萄酸呢。所以这个问题,就不去费言辞了。那么,怎么看这样的收藏热呢?我也听到过不少的说法,说国人有钱了、文化意识提高了,说文化有尊严了有价值了,说土豪附庸风雅了,说房产投资不利转书画了,说官员、商人转移黑钱了,反正越说越吓人。其实,像中国这样的历史大国,有点雅好,集些雅玩,本也是古已有之、不必大惊小怪的事情,过去的王公大员、文人雅士还是土豪商人,所谓有点层次的人,家里拿出几样现在看来“震”人的东西都是稀松平常。如今在拍卖场上被拍卖的诸如鲁迅、郑振铎、黄裳诸公,不也都是大藏家吗?至于张伯驹、周叔弢就更不用提了。──这么说,不过是太平盛世,一种高雅的趣味复苏了?

  我宁愿这么想。但是,耳闻目睹的感触却又觉得“收藏”在如今并非风清月白。比如开会,突然来一名人,轰隆隆冲上去签名,有的是有备而来的,有的恨不得拿餐巾纸去签名,最有意思的,一位本子上签了一大堆名字,完后直问旁边的人:这个是谁,那个是干什么的?这真让我想起像刮风一样的养君子兰、打鸡血、喝童子尿……当然,真正的“藏家”是看不起这些小蚂蚁的。他们有千万的书画,百万的器物,还有值多少多少钱的手稿和邮票,更派的是建个什么馆,我们诚惶诚恐地进去先给我们听古琴、喝好茶,接着是看东西。鱼目混珠在所难免,问题是每展示出一样东西,就像给我们亮存折报股票一样。有时候,拿出一幅书法作品,上面的字都认不全……凡事不可一概而论,土豪中也有真人、高人,这一点我们穷酸文人不必羡慕嫉妒恨。但是,那些在拍卖场上一掷千金抢东西的人,的确也有相当一部分就是这么冲着投资去的,为了升值来的,人家的钱爱怎么用,那是人家的自由。但我觉得对于一种文化氛围而言,我们要有所警惕,那就是别让古已有之的收藏的风雅变了味儿,如今这个社会也够功利的,不要让“喜欢”、“爱好”、“兴趣”都被金子染黄了,那样这个世界就太没有趣了。

  其实,董桥在几年前就发出过警告:“近年大陆富起来了,艺术的世俗功能也多起来了,万竿空心的商机掀起满街嫁妹的投资,风尘里的三侠一心追寻的更是后园扑蝶的浪兴,字画炒成天价不必说,古玩行业通称杂项的竹木牙角也都从书斋多宝格上的怡情雅玩变身成了银行保险箱里的万贯家业。”他感叹“世道如此”,像他这帮“迷恋骸骨的老派人”“还能有几绺清风、几晕月色陪我们老去?”(《染心》)前不久在广州,有记者问黄永玉为什么那么有钱却不为家乡捐款?这个记者大概不太了解黄先生为家乡做了多少事,但黄先生没有去辩解、去报存折,而是淡淡地说:我不愿意把对故乡的感情与钱联系在一起。──回答得真好!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兑换成存折上的数字的,否则,那是对它们的亵渎。所以,我宁愿听到那些一掷千金的藏家说:我喜欢。然后,真的慢慢喜欢上他买的东西。至于我们这些对天价不敢问津的人,捧着一本没有鲁迅签名的书、一本翻印的手稿集,不同样可以说“我喜欢”吗?物质载体并不能完全囚禁精神的翅膀,我们自己也不要把脖子伸到被异化了的“收藏”绞索中。

  总之,既然是“雅”事,总得有几分雅气,有时,还是需要一块布,哪怕是遮羞布,也比赤裸裸的存款强多了。

  〔周立民 巴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子夜星网站
Personal Website. Created by Midnight Star .Copy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