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家国天下 >> 韩德强:大学精神的文化回归之路




韩德强:大学精神的文化回归之路
 

文章来源:大学网 2012年11月05日 更多内容请访问:韩德强草根博客

 

  

   编者按:本文系2011年9月份韩德强老师在大学网《大道师说》所做的一期节目。

  

 
  “由你玩四年”──让人困惑的现代大学精神

  主持人:现在是9月初,也是各大学开学的日子。那么,在今年开学的时候,也会有非常多的新闻。 就像在一些学校,各个学校的学生家长们都陆陆续续的送自己的孩子来到学校,今年还没有比较特殊的情况,有很多家长来到学校之后都住在学生宿舍里面。除了这一点之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各个学校在这个时候,各大校长也好像转变了他们的身份,他们好像变成了兄长、变成了学生家长,在开学典礼上他们所讲的很多给同学的寄语的话,都变成了要如何去感恩,要如何去生活,要如何去适应大学的生活。这个给人很大的困惑,原本有很多人在追求大学的时候,他所想到的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想到的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想到的是“能在大学里面一展宏图,开拓自己一片新的视野”,在自己的人生里面开始新的起航。

  但是没有想到在大学里面,刚刚一开学的时候,遭遇到的还是一片像初中、高中一样的家长式的温情的呵护,尤其是大学校长。比如说在清华大学的校长里面,他强调的是大学生该如何去生活,对这样的一些情况,不知道韩老师是怎么样的一个看法?您在大学里面也待这么多年了,是怎么去体会现在大学的精神呢?

  韩老师:大学,本来是应该追求高尚的,本来是应该追求真理的!本来要鼓励人是要有钻研和做学问的精神的!要“板凳需坐十年冷”。但是,今天,许多大学的校长们,大概会觉得“这些目标太高了!太不切实际了!还是得让同学们能够过好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当中做一个好人就行了。”现在是这么一种倾向。而大学现在以这样一种家长、兄长的身份出现的时候,同学们也会觉得比较亲切。(对!同学们特别欢迎!)对!

  但是,同学是否特别欢迎?这其实是一个问题。因为同学里面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觉得自己是一个凡客,要做一个凡人、普通人,不要那么多的约束,要放松、要自由,这是一部分学生,这一部分当然会欢迎校长这种方式的讲话;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尽管这一部分学生的数量正在减少,但是大学生当中,充满朝气的、有理想有追求的,仍然不在少数,可能比例上会减少,总体上说他们还是不在少数的,他们就会感到困惑。

  所以,大学的校长以这种方式讲话,有可能鼓励的学生客观上会更加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主持人:对!这样的情形我也有过体会。因为9月过了之后,马上就是10.1长假,10.1长假大家都可以比较放松。在开学的第一个月里面,是空余时间特别多的!那么,确实是玩的也比较尽兴。但是,玩过之后就觉得特别空虚,就不知道大学该做什么。在大学里面有很多的空余时间,后来大家就开始找填补自己空余时间的方式了。然后,很多人当中,有的就开始玩游戏,有的人就特别喜欢逛街,有的人就开始谈恋爱了。这个也就是我们大家看到的“大学生活特别丰富多彩!”。但是这种“丰富多彩”跟原来想象的大学原有的“大学是治学的地方”,“为学习,为未来寻找出路,寻找理想,去认识世界”的差别是特别大的!

  韩老师:对!所以,大学又有一个说法,就是有人把英文的“university”搞笑说成“由你玩四年”,这个大学就是玩了四年就玩过来了。确实有许多同学,他的大学就是玩了四年过来的!(是)他们的家长如果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大学里面实际上是记笔记、背笔记、考笔记、忘笔记,平时生活是玩游戏、谈恋爱、看电影,或者说溜冰的话,这个家长可能会觉得,那我还要不要给孩子交这四年的学费?他就会有这种怀疑。特别是来自家境比较贫寒的学生的家长,他们希望学生在学校里面能够学到一种什么东西。但是,最后在这些同学不见得就学到什么东西的时候,其实是既害了学生,又害了家长。当然,也同时害了社会。

  主持人:是的!我想起我们以前在大学里面的同学特别喜欢算一笔账,我们逃完一节课之后,然后就说,“嗯!你今天损失了8块钱。”通过这样,每个人会觉得可惜,但是又会觉得力不从心,会觉得每天的生活确实是没有约束,没有人能约束住你,辅导员说什么话,大家也很不屑,都说,“辅导员,你也是一个学生而已。让我爱干嘛干嘛!”但是,有的时候又会觉得,我是不是应该开始好好学习了?但是开了电脑了,或者有同学邀去玩的时候,那他自己就走了。在整个的学校里面,没有任何一个可以约束住同学的地方──约束住自己的地方。却又会在寻找约束,但是一旦约束开始施加在你身上的时候,他又会非常的反感。

  韩老师:对!外在的约束,一定会让人非常反感的!无论是校规校纪,还是辅导员的规劝,只要它是外在的,不是内在的,一定是让人很反感的!

  但是,内在的约束是什么?内在的约束,实际上是目标和理想的约束。

  实际上,这个严格意义上讲不能叫约束。当你希望成为一个物理学家的时候,那你就会调动你全部的精力、全部的时间,甚至是废寝忘食的去钻研。这个没有任何外在的约束!当你希望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时候,那你恐怕不单是要读物理,还要读政治、读经济,你恐怕还要交朋友,还要去探寻探索!这样的大学生活,没有外在约束!它完全是由崇高目标引领的内在约束,就可以使一个人得到成长、得到锻炼。

  主持人:您说的这个,倒使我重新又想到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个曾经在大学里面是非常推崇的一种理念。但是,非常可惜,这个理念一步步地在同学和学校老师之中逐渐的都消磨掉了──慢慢消失了。

  韩老师:今天,实际上在整个大学里面,正如在整个社会上一样,它实际上是一种攀比,是一种随波逐流在主导着大学生活。

  比如说,一个新生进到大学,他就愿意跟老生谈话。为什么呢?就是,老生,你们是怎么过的?你们既然可以这么过,那我为什么就不能这么过?是吧?这个老生觉得,大学生活就是“由你玩四年”,你们我为什么要“由我学四年”呢?因为今天的大学风气,经过这30年的世俗化风气的冲击之后,这个大学越来越变得世俗化了,越来越变得无聊化了。大学里面不单是学生,更重要的是老师逐渐的失去了目标、理想、追求,老师变得很现实,老师变得很婆婆妈妈、很鸡毛蒜皮,那整个的学风就带坏了。

  “个性”与主流反思

  韩老师:学风带坏了的情况下,如果一个学生必须要有自己的追求,要有自己的理想的话,那么他就只能顶着潮流干!因为潮流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倾向于堕落的潮流,你要追求自己的理想,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否则,张三说一句,李四说一句,你就跟着他们走了。这个思想就不自由,精神就不独立了。

  主持人:对,确实是!但是,现在耍个性的人也比较多。但是,这种耍个性跟“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这个差距还是有很大的吧?

  韩老师:耍个性──不等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什么叫耍个性?比如说剃一个朋克的头,个性吧?酷吧?(对!他以前也是顶着那个潮流干的)但是实际上,那些是小孩子玩的游戏。那不是大学生……大学生本来是要“透过现象去看本质”的,你“透过现象去看本质”的时候,你知道本质是什么吗?(本质是什么?)本质就是──你可能会认识到这个社会的不合理之处,这是本质所在。但是,你一旦确定这是不合理之处的话,社会的不合理的本质就会阻止你去认识,这种时候,你能不能保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呢?这才是考验你是不是有个性!

  主持人:但我觉得应该是在大学的这种环境里面,对于它的不合理,很多人都会有很强的感受。比如说上课的时候,老师的话基本上是有的人常年PPT都不改,教的内容也比较陈旧一些,比如说有一些理工科里面,有一些内容和仪器用的都是几十年前的。那么,它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比如说这门学科在现代技术上的应用,一点都没有涉及。那么,同学也会觉得:“我学现在的这个专业到底有什么用?”

  韩老师:你刚才的表述里面有几个层面,这些是混杂在一起的。实际上,对于有些课程而言,比如说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或者说是大学化学,对于这些课程而言,教程几十年不变,PPT几十年不变,不是多大的问题!它可能是成熟的标志,是这一学科严谨的标志,所以不能因此去否定学校、否定老师。

  但是,问题不在这里!问题在哪里呢?

  当你去认识不合理的本质的时候,这种不合理的本质往往是躲在深处的!本质往往是掌握着某些权利的!所以,你要执意去挑战这些权利的时候,所谓的“舆论”就告诉你说,“要适应社会,适应现实,适应这个世界,你不要去挑战它!”这时候才是考验是不是真有个性!也就是说,在这个社会规则的允许,这个社会权利的允许,不合理的制度所允许的情况下,你比如说你这个书包很酷,你这个电脑很酷,或者说你这个头型很酷、发饰很酷,或者说你的衣服很酷,这个实际上恰恰是这个不合理社会的组成部分,不是你有个性的表现!就是人家允许的──伪个性。

  主持人:真正的个性,其实是会在遭到阻挡的时候你还能坚持。

  韩老师:就像伽利略当年去挑战亚里士多德一样,亚里士多德是学术权威,是当时各个学校教材的最终权威的来源。在这种情况下,你去挑战亚里士多德,实际上你是在挑战整个学术体系。可是伽利略愿意这么做的时候,还要冒巨大的风险──不单是学术风险的,而且是政治的风险,甚至是个人生命的风险。

  这才叫有个性!

  主持人:这种个性,如果说是要用一个“耍个性”的话,还真是很难!要能够去发现这些不合理,本身个人应该要做的很正。否则的话,你本身──其实我觉得大学里面确实是自己还没有成型的时候,很多事情合理不合理,会容易去适应它,容易说,“那就这样了,这个事情……”就是说,很多人是比较退缩的一种心态。

  让我确实比较苦恼的地方就是这种“自由精神”,还有“独立的思想”,都是很可贵的──在现在的大学里面。

  但是,现在又有很多人在呼吁,比如说在今年6月份的时候,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说是有四十多个学生,他们是提前在学校里面招进来,说第一次品尝是不经过正式招生,来尝试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比如说教授治学,但是这些东西在社会上遭到的非议非常的大!要去坚持这样的想法,它的代价是不是又太大了?这样做对不对呢?

  韩老师:在这个意义上,我是肯定朱清时的,我也肯定南方科技大学的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

  我认为他这叫追求个性!

  一个学生追求个性,他影响还比较小。一个大学校长追求个性,这个影响更大!今天中国创造精神之缺乏,自由精神之缺乏,独立思考精神之缺乏,都是让人感到极其痛心的。所以,朱清时是在这个时候站出来,愿意去办一所不受官僚化、世俗化的大学的潮流的影响的相对独立的大学,我认为值得肯定,值得鼓励。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主持人:但是,这样的一种去对抗本身的这种体系,他创建出来的一所大学,这个校长本身的话,他自己能够去把这种“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发挥到多大程度呢?

  因为现在很多学校很无奈的。比如说,有的老师会直接跟我说,“不是我不想让你们过,现在学校也有要求说现在挂科率不能超过30%,大家还是要认真的好好学一点儿!考试的内容我会相对放的简单一些。”整个大学堕落的话,真的是社会大势所推动的!它就不是一两个老师或者同学们……他本是不愿意去学,相互之间的一种影响,是堕落带动了堕落。整个都在往下走。朱清时能够顶住这样的大潮吗?因为他自己能够很有个性,其它的同学能不能有这样的个性呢?如果同学都管不住自己,就像是我们平常同学一样,那他的这个做法应该说是非常失败的。因为他的这种“独立精神”首先得有独立的人!

  韩老师:潮流从来是一分为二的,从来是既有主流又有非主流,或者说既有主流又有支流。而且,支流和主流之间,主流和非主流之间,也都是会转换切换的。今天的主流将来可能会成为非主流,今天的非主流将来可能成为主流。朱清时这样一种独立办学的精神理念,它保不准某一天会成为主流。因为今天一个非常让人痛心的事实是说,我们每年无数学生经过高考的竞争来到了大学殿堂,但是这个大学里面既缺乏追求真理的精神,又缺乏认真治学的严谨的作风,结果是无数优秀的学生进了大学之后却──最后被废掉了。今天的大学有另外一个说法是叫“毁人不倦”,把人一个个都毁灭掉了,都变成高学历的垃圾了。这样的一个大学体系,如果不加以严厉的反省和批评,早晚有一天会被扫进历史垃圾堆的!早晚有一天,它这样一种主流会整个被淘汰掉。因为你一时的堕落是可以被允许的,但这个社会──我认为长久历史不允许你永久的堕落下去,永远堕落下去。

  主持人:社会大潮确实也是很残酷的。像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的,也比比皆是。还有,09年出现新的一词“蚁族”,大家其实也挺忧心自己的未来,但是在这样的社会里面要去找寻自己的理想,就是说要去真正的有独立精神,要找到自己的精神支柱,其实也是很难的一件事情。

  让人觉得很困惑的事情是──在1932年的时候,清华大学的另外一个校长梅贻琦──他说过的一句话,“大学在有大师,非在有大楼”,他那时在说这句话的同时,他上面还有一段话,“大家在学校里面读书,确实是比较安逸的!而我们32年的时候却是战乱频繁的时候,我们不能够仅仅是在学校里面安心读书,我们应该时时去关心我们的国家,关心我们的社会在往哪个方向发展,至少我们可以知道在1932年那个时候──在国民革命时期涌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大学生,他们在日后都成为我们社会建设的栋梁之才,以至于现在都有人非常怀念那个时代。”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重新让人有这样的理想?

  韩老师:在1932年的时候,实际上由于当时中国经济凋敝、社会动荡,大学生尽管少,但是毕业以后也不见得能找到工作。所以说,把大学作为一个找工作的门槛、一个台阶,本身这个思潮恐怕是值得怀疑。那么在历史上看,实际上大多数时候,这个社会大多数人实际上是求名求利的,都是要谋生吃饭的。但是,总有某些时期、总有那么某些地方、总有那么某些大学、总有那么某些人,他们不屈服于这样一种世俗的潮流,不屈服于这样一种谋生求职的现实,他们总是要在污浊的现实当中去追求高尚的理想,追求宏大的社会责任,去担当历史赋予的使命。是这样一批老师、这样一批大学校长,他们带出来这样的一批大学生,最后成为各个时期的国家社会的栋梁。

  主持人:那样说来还是有有担当、有责任的人,他才能够有这样的精神吧?

  韩老师:对!是的!也就是说,无论这个社会多污浊,但是总有人是比较高贵的!无论这个社会多世俗,总有人是比较理想主义的!因此说,大潮之下一定都是屈服于这个大潮的!我认为这是对人的一种低估,一种污损。实际上,人性精神有一种高贵性,能够在物欲横流的时候,保持他的“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

  主持人:您理解的那种高贵,是不是就是能够保持自己,能坚持自己的主见、坚持自己的看法的人?这种人就高贵了呢?但是这样的人社会上也不少,像犯罪分子当中有的人其实也挺坚持的。但是,这样子也能算作是高贵吗?

  韩老师:犯罪分子要去犯罪,确实也是不容易,是吧?因为这个社会舆论还是不太鼓励你去赌博,舆论还是不太鼓励你去吸毒,这时候你非要去吸毒、非要去赌博,是不是一种“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呢?

  我认为这个不是!

  因为犯罪者、吸毒者走上这条路,不是因为有精神有思想而走上犯罪吸毒的道路,他实际上是经不起诱惑而进入这条犯罪的道路。他自己也觉得不好!可是一不小心去赌博了,一不小心去吸毒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屈服于他自己的物欲,他屈服于他自己的某种──比如说一夜暴富的心理,所以,他不具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也只能说,他具备过于强烈的欲望,过于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所以,这样才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因此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相对来说,他是在思考、认识这个社会,想去有所作为,想去特立独行。比如说某种绘画的风格、音乐的风格,就是比如说在整个交响乐流行的情况下,我就是弹吉他了,我就觉得吉他好,我就不觉得你交响乐好。这可能是某种“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整个的绘画潮流可能说是唯美主义的时候,可能出来一个唯丑主义,他就乱涂乱画,他就以此为美,多多少少也表达了一种另类和个性。今天,实际上艺术界还真是被这一批另类和个性的艺术家给主导了。而且唯美主义的作品反而是无人追捧,而那些乱七八糟的什么“野兽派”,或者说“达达主义”了,什么“后现代”了,它反而占了画坛的潮流。

  主持人:现在的现代画派叫……

  韩老师:行为艺术,身体艺术。这都不是画派了。

  问题是说,当今天行为艺术,身体艺术,下半身艺术成为潮流的时候,这时候出来唯美主义,出来追求高尚和和谐的艺术,这是反潮流。你看,这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也就是说,实际上这个问题是更深层次的了。都是独立的思想,都是独立的精神,但是水火不相容,所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个“百花”、这个“百家”,都是有各自理由的,都是有各自依据的!都是有自己“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但是,它们水火不相容,它们相互批判、相互攻击,是这个状况。

  内心的归宿──大学精神反思

  主持人:那么,这个社会就处在一种非常活跃的状态,没有一个稳定的走向。在某种意义上,有新的人进来的时候,比如说我作为一个大学生,走入到这样一个能够有争鸣的学校里面,像一些艺术学院里面,那么我觉得他也会比较容易迷失自己。如果再去学──比如说我要选择哪一种,当面对选择的时候,是这样的多元的我会面对的选择特别多,就是说也是容易犹豫,容易迷茫。因为他没有内心坚持的事情,就是说还没有根儿一样。我可以去学这个,我对这个感兴趣,或者是它能够激发我的某种愿望,那么我就去学了唯美的东西,或者我去学了某一种丑的东西,我觉得这种丑的东西反而更能彰显我的个性。那么,我的根儿好像是很难找回来!

  韩老师:对!我们的第一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说今天对于这样一个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大潮,我们现在没有反省,我们现在的绝大多数人都被这样一个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大潮裹着走。在这个意义上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特别可贵的!

  但是,一旦我们不被这个金钱至上的潮流裹着走,我们都有“独立之思想”的时候,这个时候才出现独立思想之间怎么相处的问题,自由精神之间怎么相处的问题。你说的是后者。

  所以,因此说,其实追求真理这个概念,它实际上有可能比“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更可贵一些!为什么?因为都是思想!但是有不结果实的智慧思想,有引导人和社会走入这个误区或者那个歧途的种种思想,都是独立的。(对)那么,这个就构成了──当然是在百家争鸣的时候,思潮就会异彩纷呈。但是,问题是无所适从。就像你刚才讲的,可能就没有根!但是,对于百家来讲,你说,“为什么大家都不朝我这儿来呢?我来做根。”那么,张家也说我来做根,李家也说我来做根,百家都说我可以来做这个社会的根,然后根与根之间──然而根只有一个。(对)所以,在这种时候就会出现思想极度的自由和极度的混乱。(这作为信哪一个?我觉得……)

  在极度的自由和极度的混乱同时呈现的时候,追求真理就作为一个更高层次的概念就出现了。

  因为真理可以去协调不同思想。以至于最后是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挥作用,那些不符合社会的根本的重大的长远的利益的,不符合人生美好追求的思想,就可能会在真理面前逐渐的被淘汰掉。

  主持人:您刚才讲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是不是我们在追求各种思想的时候,同样要把它放到社会上去运用它,要把它予以推广,或者说是去实现某一种价值?

  韩老师:对!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说,当思想真的是独立于自由的时候,思想总体上会有两大类。一类是社会本位的,认为个人的利益、个人的思想、个人的命运跟社会是紧密相关的。因此是它要有一个好社会,然后才能有一个好家庭、好个人。这是一大类思想。这个里面还可以分很多派系。还有一大类是认为,个人应该成为社会的本位,也就是说,社会是怎么样我不管,反正我自己活好了再说,我自己爱怎么活怎么活。这是另一大类思想。

  主持人:对!这一个思潮倒是非常的……在我的生活当中能够有很多的朋友处在这种想法当中。他会说──比如说越来越多的人的一种思维是“宅男宅女”,他们认为,我自己守着一台电脑,我能够去完成自己的工作,那么其它的时间就完全由自己支配了。这样其实也是一种生活的追求吧!还有一部分人,他特别喜欢往外走,他愿意参与到这里面去。但是,整体上每个人在这两条路上面走的话,还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还是容易迷茫,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找不着……就感觉自己……

  韩老师:什么叫“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些“宅男宅女”们,真独立吗?真自由吗?你去问他?你是不是喜欢这种生活方式?你是不是就认为这就是我一辈子的生活方式?你是不是愿意把你的这种生活方式向别人去推荐,去介绍,去推广?那么,我估计他会说,“那我也是没办法。我现在没有办法,我找不到工作。找到的那些工作都是那些我不太愿意做的又脏又累又差的日常单调重复的工作,可是那些好工作我又找不着,最后就只好宅在家里面。”因为他实际上不是一种自由选择,是一种被迫无奈的选择。

  所以,这个不叫一种自由状态。

  主持人:这种过自己生活的人,不叫做自由状态……?

  韩老师:他是被迫过自己的“宅男宅女”的生活,他不是主动地选择,有选择的情况下,他其实可能也愿意去有一番天地、有一番事业,或者到企业里面和政府机关去工作。他也愿意这样做。但是,那些位置没有啊!相对来说比较流水线化的单调的──比如说脏乱差的某些工作,他也不愿意做啊!他也会觉得那份薪水太少啊!太丢面子了!所以,这个实际上是“宅男宅女”的现象,不属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它属于物质层面的。他属于我们今天实际上是社会出现了危机了,经济出现了危机才会出现的情况。

  主持人:那么,要是说改变这种状况,在这种纷繁复杂的世界里面,比如说在各种各样的百家争鸣的思想流派里面去找寻到一条路,我们该怎么去做呢?

  韩老师:所以,我刚才讲到,就是大体来说,不同的思想流派,你都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社会本位的,一类是个人本位的。

  总体而言,西方的各家各派当中个人本位的多,比如说西方的政治学是自由主义的政治学,它说每个人寻求自身利益,追求自身的政治利益,是吧?要捍卫自己是权利,让权利与权利相互制衡,自然会有一个好社会。经济学说,你追求你的个人利益,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你达到均衡,你不用去想社会,社会自动会是一个好社会。所以,西方的政治学、经济学、法学都鼓励你个人去追求自身利益,不要去考虑社会,这是一大类。

  主持人:那么,另一大类是什么呢?

  韩老师:另一大类是不相信西方的这种均衡,不相信权利与权利的相互制衡可以达到一个权利平衡的社会,不相信每个人去通过市场机制的讨价还价社会能够实现一个平衡、一个均富,能够实现一个和谐。不相信!因为市场经济的讨价还价,它会导致两极分化,政治上的相互制衡会导致官官相护、官商勾结。所以,整个社会在西方的政治学和经济学乃至法学的迷信之下,它会通向这个社会的弱肉强食,通向这个社会的两极分化,通向这个社会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和社会崩溃。

  因此,不能说是去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因为必须要去追求社会整体长远利益的最大化。

  大学精神的文化回归──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主持人:那么,按照您这样的说法,让我感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本身,它也是不够的!因为按照您这种说法,那么自由的话就有自由的想法在里面,有些想法是会把这个社会带到一个崩溃的状况里面去。

  主持人:刚才谈到的是有社会本位的,也有个人本位的思想,这其实是也是有利弊的。如果说按照“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话,它其实是自己可以随便选择。每一个选择就像是您刚才讲到的说,社会的想法它能够得到大同世界,如果是个人的想法它将会是无底深渊,这也有好坏对错之分。是不是说这一句话本身……如果说是这样的去推崇这样的一种大学精神,是不是也是对于同学、对于社会也会引起很大的问题的呢?

  韩老师:我认为,第一步,还是要肯定“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次才是说,这个思想内在也是有问题的。因为它里面包含着深深地一种对自我的确认,对于这个世界,他可能会不太顾及。但是,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只是确认自己的内心,不顾及整个的社会,这个社会其实也有可能是四分五裂的!这个社会也可能是──比如说道德沦丧的!一个道德沦丧的人,他也可以表达某种强烈的自由思想。比如说,刚才讲到的西方思想基本上都是这样的:强烈的肯定你的个体,强烈的肯定你的自身利益,但是最后造成的结果是弱肉强食,每个个体都强烈的肯定自己!但是,强者的生命就践踏了弱者的生命。

  因此说,实际上大学精神还有另一层,它基本上可以体现在中国的四书五经里面的大学的涵义,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一种大学精神。

  主持人:听您这么讲,我感觉,其实中国的大学精神倒不那么自由,它有方向。

  韩老师:对!有方向。方向不自由,但是探索过程是可以自由的!因为它完整的讲法叫“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说,整个的一个宏大的理想立足于脚踏实地的实实在在的对生活、大自然和对人生的认识,这是“格物,致知”,其实是这个意思。最后才达到整个世界的大同。

  主持人:它让我感觉到中国的那种精神里面给人规定了一种方向,就是说,我要有非常宏大的理想──平天下。

  韩老师:对!但是《大学》的这段话被人误解很深,以为“平天下”就是统治天下,用霸道、用武力去统治天下。但是,这真的不是大学精神。中国的大学精神实际上是说,要搞清楚这个世界的道理,用人格、用榜样的力量使得天下达到大同,这叫“平天下”。所以,它是一个非常高尚的追求。

  那么,什么是“大”?

  我们实际上在大学里面,是分为了无数专业,专业的特点是越分越细,越分越细。但是,就可能会出现一个情况,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树木被你研究得越来越细,甚至研究到一棵树木的树皮,树根,树干,年轮,你最后就钻到年轮的某一个轮里面去了,钻到细胞里面去了。你就越来越专业,但是你会越来越失去森林这个整体。所以,西方今天的大学建制其实比较像小学,它越学越窄、越学越专。或者叫“专学”,今天的西方大学体制,应该说叫“专学”也可以。但是,中国原来讲的大学体制,大学实际上是要面向整个世界,要面向人类,要面向你的内心、心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叫大学。

  主持人:那么,这样的大学让我找不到现实的对应,说实话。它让我感到这是一个很大的很遥远的理想,或者是曾经的一个梦想。

  韩老师:是!实际上就是这个大学今天已经不存在了!因为今天只有专业化分工的大学,越分越细的大学。按中国古代精神来看,就没有这样的大学。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网想做的事情就是类似于某种古代的大学。它不见得是细分化的!但是,吾道一以贯之,实际上是万事万物当中都可以贯穿的同样的道理,这个道理──用西方的话说──叫“辩证法”,东方的话就叫“道可道,非常道”。或者说,用人们普通的理解,就是要讲智慧,智慧是贯穿各个领域、各个专业的!而不是说局限于一个专业、一个领域。就是说,一个专业一个领域的叫知识,贯穿各专业各领域的,那叫智慧。所以,中国讲的大学实际上是智慧之学。

  主持人:那么,您讲到的智慧之学是可以贯穿到所有的科学里面去的?

  韩老师:是的!所有学科,不简单是科学。因为科学有非常狭隘的定义。

  主持人:在这里面其实让我生活中能够感受到智慧的地方,恰恰是我在做事情的时候,在我实践的时候,在我去──比如说自己修电脑或者自己组织一个事情,然后去开展一项活动,或者是去组织一个工程开发。其实是在实践的时候才会那种智慧,因为它就是在运用的时候……

  韩老师:对!说得好!这个也非常有意思,就是当我们做科学研究的时候,往往是这样的:假定其它因素不变,只有一个因素变化,然后我们去测度,去进行科学研究。其实,伽利略的那个实验也是这样的!后来的惯性定律就是这样。假设这个平面是绝对光滑的,那么一个匀速运动的物体就可以持续的匀速运动下去。也就是说,科学的特点是要排除各种各样的干扰,使其中的某一个要素凸显出来。但是,我们一旦从事实际工作,实际工作当中一定是有摩擦力的!实际工作一定是有许多矛盾同时起作用的。你不能说把所有的矛盾都假设它不变,假设这个平面光滑,假设别的矛盾不存在,OK?因此说,最好的科学家很可能是最不会做事的人!因为做事要处理各种矛盾,要去出来一个矛盾综合体。但是,你做学问的话,特别是做科学研究的人,你可以撇开各种矛盾,寻找其中的一组变量的相互关系。

  主持人:您这个说法让我想起了毛主席对于教育的论述了。他觉得是劳动与教育相结合,劳动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在学校里面的时间应该短一点,实际操作的时间应该更长一些。就是说,无论是做实验也好,做生产斗争也好。

  韩老师:对!中国认为,大的学问,它是寓于小事情当中的。所以,一滴水可以见阳光,是这个意思。也就是说,看上去我是在──比如说种田,看上去我是在做工,但是种田和做工里面都蕴含着那种智慧,都蕴含着那种最深刻的道理。因此说,假设你脱离劳动,脱离实践,你只拥有知识,你就可能没有智慧。

  主持人:那么。您这样的话,让我产生一个很大的疑问。因为在工厂里面做工的人,他不见得就比学校里面的人能够有更高的智慧?

  韩老师:对!今天的工厂是一个细分化的工厂,它是一个流水线的工厂,流水线的工厂也就是说,到了某一个工位上,这个工人是1年365天重复同一个动作。因此,今天的工厂是被知识体系细分化了的工厂,那里面就缺乏智慧。那么,问题是说,我们许多的事情,你刚才讲组织一件事情,或者完成一件事情,都是要处理复杂矛盾的!所以,那里面仍然有智慧。比如说农业劳动,仍然是有智慧的劳动。因为农业劳动不细分化,不标准化,不流水化,它是很综合的!所以,农业劳动跟智慧相通。而今天工厂的流水线里面的劳动,它跟智慧确实会无关。

  主持人:那么,按照您刚才的这番话,对于我们自己,该如何去在大学里面践行这样的理想呢?

  韩老师:首先不是去践行这样的理想。首先去认识,我们这一生到底要学什么、做什么。我们是跟着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的潮流走,去追名逐利一辈子?还是说,我们愿意有自由的思想?不受周围的人言所威胁,所裹挟,或者所劝说,去作为一个独立的人?

  第三个层次就是,我们要不要做一个大写的“人”?

  (大写的“人”?)独立的人还可以是一个小写的“人”。面向自己,哪怕是孤僻的念头,比较奇怪的念头,就走到底。它也是独立精神。它可能是一个小写的“人”。所谓大写的“人”就是说,不单是关心自身,而更重要的是他关心这个社会,他能够认识到其实我们的一切都来自社会,源自社会。无论我们的祸还是我们的福,都来自这个社会。无论是我们的幸运与不幸,都来自这个社会。你认识到这个才叫大学问。比如说我们今天所谓的“宅男宅女”们,当他认为我坐在家里面跟这个社会没有关系的时候,你真没关系吗?你之所以成为“宅男宅女”,本身就和社会有关系。因为你找不到你在社会中的那个位置,所以你只好宅在家里了。第二就是说,你手上的那台电脑,你的路由器,你的宽带,是不是社会给你提供的?假设回到春秋战国时代,你想想你可能在家里面玩电脑吗?电脑、手机都是我们人类千百年来演化的结果。你享受了这些演化的结果,使用了这些演化的结果,然后你主观上认为你独立于社会,你这是自欺欺人!

  主持人:是!现在的话,您所讲的社会上的这种无论说是西方式的那种大学精神还是东方式的大学精神,都是很匮乏的!那么,包括在实践里面,在工厂里面,其实也是缺乏智慧的!那么,在学校里面也缺乏大师。这样的话,是不是我们大学就只能在这种现状里面找不到出路呢?还是我们自己可以有权利去创造?比如说,人的精神的话是可以创造出很多不同的生活来。

  韩老师:大学在今天,还真的是既可以让人上天堂,也可以让人下地狱。当然,下地狱的人确实更多,上天堂的人可能很少。但是这个空间给你留着,这条路可以给你留着。这话怎么讲呢?什么叫下地狱呢?就是按部就班,记笔记、背笔记、考笔记、忘笔记,这个就是大学里面你就下地狱了。你的青春就被废掉了!但是另一边,如果大学里面真想去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使自己寻找到人生的方向和目标,这完全可以!这个空间是绝对开放的。为什么讲呢?我的体会,大学的第一第二年的课程,往往还是比较重要的,特别是理工科学生,当然到了第三第四年的时候,越是专业知识,越接近专业,其实就越知识了,越不需要动太多的脑筋了。越是大一大二,你学数理化的时候,它恰恰需要最复杂的逻辑思维能力。到了学专业知识的时候,常常是一些记忆性的背诵性的东西出来,OK?所以,实际上会给你的大学里面留下大量的自由时间,因为记忆性的背诵性的东西很容易学!不难学,专业课恰恰不难学。基础课恰恰是比较难学的!因此可以说,如果一个人真想利用大学的这段美好的青春时光,去奋发有为,去追求,去探索,空间极其巨大。

  主持人:那么就是说,留给我们的空余时间,比如说是它留给我们自主的地方。(对)恰恰是我们可以去发挥自己有独立的精神的地方。

  韩老师:对!是的!留给我们空余时间的地方,特别是我们的精力,不单是时间!比如说两个小时,但是你精力不集中,这两个小时的质量是很低的。但是在这两个小时里面,你精力集中,注意力集中,去探寻去认识这个世界,认识人生和社会的时候,你就会在大学四年里面获得质的飞跃。你能够得到巨大的成功!会为你的一生去奠定基础。

  那么,这个也就是说,所谓的大学更多的是这样一种面向社会去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一种精神,这叫大学精神。




子夜星网站
Personal Website. Created by Midnight Star .Copyright ©.